愛她,你可知每個月的「那幾天」她最需要啥?

每個月「大姨媽」來的那幾天,有些女性朋友往往會出現小腹冷痛、四肢冰冷、嚴重者甚至腹痛難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痛經」。痛經常常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者需要積極治療相關的疾病),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痛經,如果能夠進行合理的飲食調理,必要時配合一些內服或外用的藥物,可減輕甚至避免痛經的困擾。除了大家熟悉的生薑紅糖水之外,還可以根據個人體質,試試以下九種方法!

益母草煮蛋:取雞蛋2個,益母草30克,元胡15克,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同煮,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去藥渣,吃蛋喝湯。經前1~2天開始服,每日1劑,連服5~7天。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者。

丁香白芷熱熨臍部:取公丁香9克、石菖蒲30克、白芷30克,研末備用,取食鹽500克放入鍋內炒熱,然後放入研好的藥末,裝入純棉布袋中紮緊袋口備用。在溫度適宜時,用藥袋熱熨臍部與痛處,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適合寒邪所致的痛經者使用。

艾葉紅糖飲:艾葉15克,生薑5片,大棗5枚,紅糖15克;將以上材料加水同煎代茶飲。具有溫經脈,祛寒濕。適合寒濕凝滯所致的痛經。

艾葉坐墊:體內寒氣較重、手腳發涼、怕冷的朋友可取干艾葉適量(約500克),揉碎,用紗布包好製成坐墊,平常可以坐在上面,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適用於痛經且伴有手腳發涼、怕冷者。

荔枝核香附散:荔枝核、香附各30,將荔枝核、香附研成細末,混合後裝入瓷瓶密封保存,每次痛經發生的前1天開始,每次取6克,以黃酒適量調服。適用於氣滯、寒邪所致的痛經。

玫瑰花敷臍:在痛經發作時可用鮮玫瑰花200克(干品100克),煎湯,濃縮成稀糊狀,攤在四層紗布上,趁溫敷於臍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適用於痛經伴有月經前2~3天開始出現莫名其妙的心煩、胸悶、乳房及胸脅部脹痛者。

紅花酒: 痛經中醫辯證為瘀血者可取紅花15克、山楂30克、白酒500毫升。密封酒浸一周後,每日少量飲用。

單味桃仁:桃仁是閉經或血瘀經行不暢、痛經患者的食療佳品。清代名醫張張璐在《本經逢原》中寫到:「桃仁,為血瘀血閉之專藥。苦以泄滯血,甘以生新血」。尤其適用於血滯經閉。其食用方法也非常簡單。取桃仁5 ~ 10克(藥店購買的,非鮮桃仁),放到水中熬煮,待煮至原來水量的一半,冷卻至適宜溫度即可服用,上述劑量每天分2-3次服。血瘀經行不暢、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在經期前3天開始服用,連服2~3天。

多食桃子: 中醫認為桃子味甘性溫,具有生津、潤腸、活血、止喘的作用。據《滇南本草》記載,桃子有「通月經」的作用。桃子性溫且具有緩和的活血化瘀的作用,特別適合因過食生冷或受涼後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患者食用。(圖片來自網絡。獲取更多科學的、靠譜的、通俗易懂的養生知識,可關注「杏林竹語」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5841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