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之補氣類:氣血氣血,無氣如何生血?
2016-06-30 10:17
可以說, 氣和氣化論是中醫的精髓,是中醫的理論之柱。《黃帝內經》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並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說明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氣又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今天呢,蘇蘇不和大家討論這麼複雜這麼哲學的東東,我們就單說說什麼類型的中藥補什麼樣的氣。
一、氣不足有什麼表現?
1、脾氣虛:症見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體倦神疲,面色萎黃,消瘦或一身虛浮,甚或臟器下垂,血失統攝等。
2、肺氣虛:症見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咳嗽無力,少氣懶言,聲音低怯,甚或喘促,易出虛汗等。
3、心氣虛:症見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劇等。
4、元氣虛:可見氣息短促,脈微欲絕。還可用治陰虛津虧證或血虛證,尤宜於氣陰(津)兩傷或氣血俱虛之證。
5、腎氣虛:工作效率降低,健忘、失眠,食欲不振,骨骼與關節疼痛,腰膝酸軟,不耐疲勞,乏力,視力減退,聽力衰減。脫髮白髮、頭髮脫落或鬚髮早白,牙齒鬆動易落等。
二、補氣的常見中藥
1、補脾氣——大棗、白朮、山藥
大棗:
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主治:(1)用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諸證。
(2)適於血虛面色萎黃及心失所養,血虛髒燥者。
(3)與祛邪藥配伍,可緩其毒烈之性,以護正氣。
有些人還有胃下垂、脫肛,或有子宮下垂等,這都是脾氣虛。補脾氣的中藥有白朮和山藥,用這些藥對脾氣有一個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著重加一些白扁豆,這樣既補脾氣又能祛濕。
白朮
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主治:(1)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納少、氣短、脘腹虛脹、脘腹冷痛、倦怠便溏等。
(2)用於水濕內停,水腫,或泄瀉,小便不利,痰飲。
(3)用於表虛自汗。
(4)適於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
2、補心氣 —— 西洋參、紅參、甘草
西洋參:
甘、苦,涼,歸肺、心、腎經。
功效: 補氣養陰, 清火生津、潤肺清熱。
主治:(1)肺腎陰虛火旺,勞熱咳血,常和滋陰降火藥同用。
(2)外感熱病,氣陰兩傷,煩倦口渴,配清熱生津藥。
(3)用於津液不足,口乾舌燥。也治腸熱津虧便血。
註:不宜與藜蘆同用。
(蘇蘇薦:這裡可以了解昌弘23年老牌子,來自國產參80%生長地的長白山原根切片。大片更實在哦~)
加班,勞累,剛開始你會覺得心跳加快,嚴重了就會心慌、氣短,這是心臟病前期心氣虛的表現,出現了這種情況西洋參和紅參就是首選,提前服用點補心氣的參類,能避免你過早地步入心臟病一族。
3、補元氣——人參、黃芪
人參
註:不宜與藜蘆同用;
不宜飲茶;
不宜吃籮卜;
發高燒、做手術、生孩子、長期用抗生素、放化療等,這種情況的患者都是元氣大傷,腎氣久虧,這個時候可以服用大補元氣的人參,可以吃人參的含片,可以泡人參茶喝,都能使身體早日復原,但用人參的時候,宜多喝水,這樣會吸收好,不易上火。
同時:夏天服用參要有選擇,一般可以選用西洋參或生曬參,此類人參的藥性比較平和,對一般病人和中老年體弱的人較為適合。對於那些實熱證而血氣不虛的病人,則不應服用人參。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5286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