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種常吃的肉,醫生絕不會這樣吃,吃多了會短命
2016-06-16 16:44
肉類含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畢竟素食主義者還是極少一部分人,所以肉類是大眾餐桌上必備的食品。過年過節不說,現在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肉。但是關於吃肉,還是有幾個禁忌是需要我們注意的,畢竟病從口入這個說法還是有科學依據的。
燉煮過度的肉易致癌
無論吃什麼肉,人們都感到燉煮得越爛越好。於是,高壓鍋便應運而生,用它來燉排骨等,十幾分鐘的時間,連骨頭都變得軟綿綿的。但是,在200℃~300℃的溫度下,肉類食物中的胺基酸、肌酸肝、糖和無害化合物會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芳族胺基,這些由食物衍生的芳族胺基含有12種化合物,其中9種有致癌作用。
當代生活中,工業污染對人體致癌影響占50%,而飲食的影響占35%。以前我們低估了食物中的有毒化學物致癌這一因素。在芳族胺基化合物問題沒有完全搞清之前,不要吃過度燒煮的肉。最好的方法是用微波爐燒肉,然後倒掉有許多化合物的肉湯,這樣就可以避免芳族胺基化合物對人體的危害。
腌肉煎炸產生大量亞硝酸鹽
鹹肉含硝,油炸油煎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基砒咯烷。因此食用鹹魚、鹹肉、香腸、火腿等食品時,忌煎炸。正確的食用方法是:把鹹肉、香腸、火腿等食品煮熟蒸透,使亞硝胺隨水蒸氣揮發。同時,燒制咸熏食物時最好加些米醋,因為醋有分解亞硝酸鹽的作用,而且能殺菌。
吃過多瘦肉易長斑
有些人認為吃肥肉會發胖,吃瘦肉既不會發胖又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就大吃瘦肉。事實上,多吃瘦肉未必就好。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在某種酶的催化下可變為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過多也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動物實驗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會直接損害動物內皮細胞,形成典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因此,吃瘦肉要適量,並非多多益善。
豬肉浸熱水損失營養
有些人常把買回來的新鮮豬肉放在熱水中浸洗,但這樣做,會使豬肉失去很多營養成分。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疑蛋白。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16℃,極易溶於水。
當豬肉置於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會丟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成分,丟失它們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因此,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涼水快速沖洗乾淨。
不能通過吃肉補身體的6類人
1、過敏患者
部分人對牛羊肉等有慢性過敏症狀,如果檢測發現自己對某種肉有慢性過敏,應至少停止食用3個月,嚴重者1年以上,然後再試探性地食用,確認沒有不良反應,才能把這種肉納入食譜當中。
2、濕疹患者
濕疹屬於刺激性皮膚疾病,紅肉中的大量飽和脂肪酸可能加強皮膚變態反應,從而加重病情,因此宜少吃肉。
3、膽囊炎和膽結石患者
過多的動物脂肪會刺激膽囊的收縮,而肉里大量膽固醇會增加膽結石的危險。所以,這類患者要少吃肉,最好用富含大豆卵磷脂的豆製品來替代,配合魚蝦類和低脂肪奶製品來補充蛋白質。
4、糖尿病患者
可以按健康人的數量食用瘦肉,但為了避免心血管併發症,宜優先選用魚類和禽肉。特別要注意的是肉類烹調應少油,以蒸煮方法為好,避免燻烤煎炸,避免產生過多的糖化蛋白產物。
5、腎功能損害者
雖然肉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蛋白質,但為了減輕腎的工作負擔,腎病患者蛋白質的攝入量應略低於健康人的量,必須和腎臟的排泄能力相適應,必要時暫時停止吃肉。
6、心血管疾病患者
研究證實,攝入紅肉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紅肉中飽和脂肪酸比例大,膽固醇含量高,對於控制病情不利。應少吃排骨、肥牛等,用魚肉和豆製品來替代。
如何挑選好豬肉
看顏色
豬肉與牛羊肉相比,其瘦肉部分肌紅蛋白含量較少,所以紅色略淺,呈淡紅色或淡粉色,有光澤,纖維細;白色脂肪部分呈乳白色。而不新鮮的肉,大多是手工操作,放血不幹凈,導致瘦肉部分肉色暗沉,呈深紅色或黑紅色,脂肪失去光澤,發暗或呈黃色或者灰綠色。
看肥肉
正常豬肉的肥肉適中,而喂了「瘦肉精」的豬,其脂肪層很薄,通常不足1厘米,且肉色發紅,纖維疏鬆,瘦肉與脂肪之間甚至會有液體流出。
觸彈性
新鮮豬肉質地緊實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後,能迅速恢復原狀;而變質豬肉,由於其組織遭到破壞,用手指按壓後,恢復速度慢,甚至按壓處會始終呈凹陷狀。
觀外表
放心肉很少有血水或水滲出,表皮無任何斑痕;而不新鮮的豬肉,肉質不幹凈,用手按壓,還會有暗紅色、褐色或黑色的血水滲出。
聞氣味
新鮮、健康的豬肉氣味新鮮,並帶有微微腥味。而變質、「加料」豬肉,無論其表層,還是深層都有血腥味、腐臭味。
查認證
購買豬肉時,一定要問清業主所售豬肉是否具備相關合格資質,包括檢驗合格章、檢疫合格章、檢驗合格證以及檢疫合格證,如果都不具備,就應引起注意。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