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了怎麼辦?細數那些靠譜的通血管辦法

情感生活| 2016-06-16| 檢舉

血管堵了怎麼辦?細數那些靠譜的通血管辦法

提到血管保養,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年人才會關心的事。然而,近年來頻頻發生的中青年人猝死事件,顯示了心腦血管疾病日益年輕化的徵兆。權威人士指出,血管裡面的斑塊變大,從30歲以後就加速了。所以,必須學會呵護血管。

「現在很多中青年人,雖然表面看起來依然精力充沛,連感冒都少得,其實身體里的血管已經悄悄老化,慢慢失去彈性,其中最常見的後果就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首任心內科主任徐成斌說,他每天出診時要做很多血管檢查。

有些人的血管不免讓人捏一把汗,就像家中的自來水管一樣,用的時間長了,管道內壁就要結垢或生鏽,逐漸導致管道受阻而無法供水。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液流動受阻,最終因缺血而引起心腦血管病。

國外有一個「血管年齡自測題」,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情緒壓抑;

2.過於較真;

3.嗜吃方便麵、餅乾、點心;

4.偏食肉類食品;

5.不願運動;

6.每天吸菸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

7.爬樓梯時胸痛;

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

9.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

10.血壓升高;

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

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於冠心病或中風。

如果你符合其中1—4項,說明你的血管年齡尚屬年輕;

符合5—7項,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

符合8—12項,說明你的血管年齡將比生理年齡大20歲以上。

後兩種情況的出現,提示你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的可能性較大,到了該調整生活方式的時候了。

血管「天敵」黑名單

1、餐餐大魚大肉,血管容易堵。

常在外面應酬,餐館裡的菜多用「高油、高鹽、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里的脂肪越來越多,容易將血管堵塞。

2、晝夜顛倒,打亂血管生物鐘。

熬夜,導致體內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粘稠度增加。長期「黑白顛倒」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兩包煙,血管易「中毒」。

「吸菸是導致血管發生故障的元兇之一,哪怕你身體再好,一天兩包煙,也肯定會給血管留毒,讓它一天天脆弱下去。」熬夜時吸菸,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4、運動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也很重要,但常被大家忽視。多運動能讓更多的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微循環;而長期不運動,血管內的垃圾會逐漸累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這個「不定時炸彈」,還會影響到毛細血管供血,並且隨時可能被引爆。

5、高血壓、糖尿病拖累心腦血管。

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死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發生病變,血糖高的人,腦卒中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6、壞心情傷血管。

瑞士專家最近證實,精神壓力可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

血管怎麼養?

1、吃點血管「清道夫」山楂、燕麥、黑木耳、金橘、茄子、紅薯、大蒜、洋蔥這八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並保持血管壁的彈性。醋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脂。

2、含魚油多的食品魚肉富含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氨酸,有改善血管彈性、順應性及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還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的功能。

3、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精氨酸可以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的釋放,起到放鬆血管和增加血流的作用。含精氨酸豐富的食品有海參、泥鰍、鱔魚及核桃、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籽等。補充葉酸食中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B12,會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建議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應多攝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如莧菜、菠菜、龍鬚菜、蘆筍、豆類、酵母及蘋果、柑橘等。

5、多攝入天然抗凝與降脂食物

如大蒜、洋蔥、青蔥、茼蒿、香菇、龍鬚菜及草莓、菠蘿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番茄、葡萄、橘子中含有少量類似阿司匹林的水楊酸抗凝物質。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蘿蔔、山楂、紫菜、海帶、核桃及橄欖油、芝麻油等。

6、飯前運動,幫血管駐齡

國外研究顯示,每天運動半小時,如走路、騎自行車、慢跑、游泳等,都能起到減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輕化」程度,防止變老。如果飯前適度運動,保護血管的效果更好。7、每周兩塊巧克力黑巧克力含有天然抗氧化劑黃酮素,能防止血管變硬,同時增加心肌活力、放鬆肌肉。

8、常喝豆漿

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的區別在於,從肉類等攝入動物蛋白的同時也會攝入脂肪,一旦過量就會造成高血脂、脂質沉著、血管硬化。

而植物蛋白不存在這個問題。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對延緩衰老、應對更年期、預防動脈硬化、保護心腦非常有益。

拯救血管,醫生有「三板斧」

1. 讓堵塞物消失——抗凝、溶栓、取栓

阻塞血管的東西,基本都和血液凝固有關。

抗凝能夠讓血栓更比較快的被溶解;溶栓藥物的作用更快;取出栓子,是扎針進血管,從身體表面把細小的管子沿著血管伸到堵塞處,取出栓子。這被稱為介入手術。

2. 把狹窄的血管撐開

這就是介入手術,一般和取栓同時做,取出栓子之後,把像傘一樣可以收起的、細長的球囊或者支架,通過管道送到堵塞部位,然後像傘一樣打開,就能夠撐開血管。

球囊和支架不同之處,在於球囊撐開了血管,可以取出不留在血管里(在粵港一帶,這個手術被稱為通波仔,是該手術名的中英混合俗稱)。

而支架則需要留在身體里繼續把狹窄的血管撐開,為了防止再次發病,有些支架上塗有防堵塞的藥物。

3. 另外接一根血管搭橋。

這是一種終極方式,在身體其他部位,取一段不那麼重要的血管來代替堵塞血管的功能,這樣就建立起來新的生命線。

預防才是最好的治療

不可否認,溶栓、支架、球囊、搭橋等治療都起到很好的療效,但最好的治療並不是在疾病發生後再來挽救。

最好的治療,永遠是預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3136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