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堂歸來背煙雲,黃綬垂腰可奈何。
因汝華陽尋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李商隱的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茯苓採摘的位置——茯苓寄生於赤松或馬尾松等的樹根上,是一種真菌,藥用部位為乾燥菌核,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產雲南者稱「雲苓」,質較優。
茯苓性味平和,藥食兩用,把茯苓加工成粉末,可以做成茯苓包子、茯苓餛飩、茯苓夾餅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地方食品。
滲濕利水
茯苓味甘、淡,性平,我們平時講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並沒有淡,那麼淡是從何而來呢?中醫認為,淡乃甘之餘味,茯苓這味藥實際上就是沒有味道的,也就是所謂的「淡」,為什麼要在前面加上一個「甘」,就是由於甘淡並提的傳統,相當於把淡也歸到了五味之中。
我們知道,中藥的五味都有對應之功能,味淡對應什麼呢?淡,能滲能利。同樣是利水化濕,滲比較緩,利比較急,一個是把分散的濕邪集中起來再排除,一個直接把水濕排除,總體來說能滲能利就是一個利水作用或者說利尿作用。
茯苓,寄生在腐爛了的松樹根上,有的松樹根從茯苓的中心穿過,這樣的茯苓就叫做抱木而生,中心包有樹根的部分被稱作「茯神」,被認為寧心安神之功更強。茯苓在古代的文獻中,「茯」字可以沒有草字頭,直接寫作「潛伏」的「伏」,「苓」寫作靈活的靈,因為古人認為松是很有靈氣的,松樹死亡後這個松的靈氣就伏結於根部,所以稱為伏靈。
教材中說茯苓是利水滲濕的要藥,為什麼這樣說呢?大概有下面這兩層意思。一,茯苓有比較明顯的利水滲濕作用,加上藥性平和,對水濕病證的寒熱沒有選擇性,寒證熱證都可以用;二,虛實皆宜。水濕病證當中,虛證、實證茯苓同樣可以使用,因為茯苓是以利水滲濕、祛除濕邪為主,而兼有健脾扶正的作用,所以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
略有健脾之功
上文提到茯苓祛邪不傷正,就是因為它兼能健脾。紅樓夢第六十回講茯苓霜「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補人的」,這裡用到的就是茯苓健脾之功效。(茯苓霜是由新鮮茯苓去皮,磨漿,曬成白粉而成,白如霜而細膩,故而得名)
相比起白朮、蒼朮等藥味來說,茯苓健脾的作用不強,但茯苓又是治療脾虛證的一個很常用的輔助藥,為什麼呢?因為,脾主運化,脾虛往往就是運化無力,運化無力就容易生濕,也就是說脾虛的同時往往有濕濁內生,這個時候既要補虛,又要消除已經停留的濕濁,茯苓就是比較適合的輔助藥味,可以用來配合諸如人參、山藥、黃芪、黨參等補脾氣的藥。
兼可寧心安神
茯苓的第三個功效是寧心安神,可治療心神不寧,一般表現為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對於心神不寧者,茯苓虛實都適用,可以和補心氣、養心血的藥共用以治療虛證,而對於實證,比如說瘀血郁阻、痰濁、痰濕、痰飲等侵擾心神,茯苓也可以用,因為其本身不影響祛邪。
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兩種,二者功效相近,傳統本草普遍認為赤者入心,白者入肺。例如《本草備要》言茯苓「松根靈氣結成……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氣分」。
茯苓外面有一層灰褐色的部分,被稱為茯苓皮,專能行水,可以治療水腫膚脹,也就是皮膚水腫。這一點,很符合中醫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正如《本草備要》所言「以皮行皮之義」。
過去有一種特殊的炮製方法,叫做「硃砂拌茯苓」,即把硃砂研成很細的粉末,把它染在茯苓的表面,白裡透紅,很是好看,但現在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炮製方法。硃砂是非水溶性的藥,不入湯劑,但這個炮製後的「朱茯苓」最終是要入湯劑的,在湯劑中,硃砂不可能發揮作用,因為其不能溶於水。另外,這個硃砂往往在湯劑中很快脫落,其密度大,很快沉在藥鍋的底部,藥鍋底部的溫度最高,硃砂可能會分解,變成二氧化硫和汞,這就有中毒的危險。
關於茯苓的使用,還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入湯劑最好是切成薄片。民國名醫張錫純言:「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這一點,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也有同樣的說法,他指出,茯苓藥材個頭很大,有的幾公斤,有的十多公斤,如果把它切成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煎煮1小時後用刀切開,中心部分仍然是乾的,而如果切成2毫米厚的薄片,那可能煎半個小時就煎得很透了。在這方面,近期熱播的大型中醫藥文化紀錄片《本草中國》介紹的「草晶華•破壁草本」,也許能夠幫得上忙。張錫純所說的「搗為末」,實際上就是煎藥方法的一種——煮散,即將飲片搗碎,然後水煎,由於搗碎後溶出度高,所以一般煮散都會比普通飲片水煎節約很多藥材。現如今,「草晶華•破壁草本」運用破壁技術(破壁,就是打破植物細胞壁,目的是提高藥物有效成分吸收利用率)相比起煮散進一步提高了水煎溶出度,且能保留藥物全成分,便利性、節約性、有效性三者兼備,具有「更好吸收,服用便捷」的特徵。
第二點,雖然茯苓藥食兩用,但民國中醫教育家彭子益認為「凡除濕之品,皆傷津液」,金代醫家李東垣也認為茯苓「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故普遍認為,陰虛者,或多汗之人,不適宜多食茯苓。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