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病人受孕成功,我都會哭...」 門診排到半夜2點,第一名中醫師傳奇

凌晨兩點,門診大樓B216診間還亮著大燈。

「陳醫師,我受孕成功了!」又是一次原本信心盪到谷底的不孕婦女,看到兩條線的出現,在診間藏不住即將孕育新生命的喜悅。這場景不是在婦產科、也不是生殖醫學科,而是在「中醫科」診間。

「每次有病人告訴我受孕成功的時候,我幾乎都會哭......」他是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威達。在《良醫健康網》四萬民網友票選,獲得中醫科第一名好醫師的評價。他曾和台灣第一個中醫博士林昭庚一起研究「體外震波碎石」,並刊載在國際期刊上;也曾讓一名走路顫抖的「巴金森氏症患者」行走自如。不過,陳威達最為外人稱道的,其實是「不孕專家」的封號。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調查,隨著女性初婚年齡延後,生育第一胎的生母平均年齡由民國93年的27.4歲,到103年的30.5歲,十年間提高3.1歲。從醫14年,陳威達卻成功讓57位不孕婦女成功受孕,其中年齡最高的更達42歲。

當現代女性工作壓力提高、不孕機率逐漸攀升時,一名「中醫師」為什麼能解決她們的困擾?他又是什麼樣的醫生,讓病人願意遠從美國、台灣各縣市,甘願排隊到凌晨一兩點、花數小時在門診外守候,只為那十幾分鐘的看診?

披著中醫外袍的心理醫師》

讓57位不孕婦女成功受孕,關鍵在...

在陳威達的治療下,目前成功受孕人數有57名女性,年紀最大的是42歲、調理時間最長的為一年兩個月共47次。「其中自然受孕人數最多,也有一位懷了雙胞胎,有兩位接受人工生殖,經中醫調理後,一次受孕成功。」陳威達和我們分享他14年來的「戰績」。

和其他醫生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第一,陳威達不急著幫病人做「治療」。

「我會請病人先輕鬆來門診十次,當成一個療程,只需要來門診看病,先不用測基礎體溫。多數病人都會露出笑臉,因為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太大,如果再要求每天一早起床前量基礎體溫,對這些想懷孕的上班族,其實是另一個壓力來源。」陳威達和我們分析,依據他這些年的經驗,十次內就成功受孕的案例,在他調理的婦女當中佔一半以上,因此他很有信心、不急著一開始就幫病人「治療」。

拋開「中醫師」身份,陳威達在前面幾次的療程,反倒像「心理醫師」。

他提到,有些病人一進診間就開始哭,甚至哭了10分鐘、20分鐘,必須很有耐心的讓他們把情緒疏解掉。不過陳威達認為這也是很好的療程之一,「治病不一定要用到藥,有時候讓他疏解情緒,身體就會好。」

第二,他用「科學中藥」取代「水煎藥」。

聽到這點,相信許多人會有疑問,照理說費用較高的「水煎藥」應該會比「科學中藥」藥效更佳,但陳威達卻認為「用對方向,一點點藥就有效;沒用對方向、再貴的藥還是無效」。

(編按:科學中藥為「中藥濃縮製劑」的別名。科學中藥主要是利用現代製造方法,經水煎煮抽提、濃縮後再以一定比例的處方藥材生藥粉末、乳糖、結晶性纖維及澱粉...等為賦形劑,生產出散、細粒、錠、片、膠囊等多種不同使用方式的中藥產品,有別於中藥傳統煎劑或純生藥研粉製成之膏、丸、丹、散。)

其實,陳威達建議用「科學中藥」的背後,還藏著一份體貼的心。

「如果少婦年紀輕、身體佳、無其他疾病、經濟也不寬裕,在十次以內的門診我會以科學中藥為主。」陳威達體諒現代人賺錢不易,因此不希望讓病人花大錢看病。病人稱他為「神醫」,他卻自嘲是「省醫」—省錢的醫生。

因為師承的老師連建廷幾乎都採用科學中藥,「所以我也養成用便宜、藥效『清靈』的藥,」陳威達解釋,中醫說的「清靈」是指藥的濃度不高、輕輕鬆鬆就能夠處理疾病。除非婦女年紀大、身體欠佳、或有其他慢性病、生小孩壓力急迫,才不限治療方法。

我跟太太很喜歡小孩,但我們錯過了很多次機會,所以每次有病人告訴我受孕成功的時候,我幾乎都會哭...我們沒有小孩、所以也一直在不孕這塊做研究,希望幫助那些想懷孕的婦女,也希望不要讓自己的遺憾造成更大的遺憾。」

回溯這14年的光景,儘管因為病人越來越多、看診到凌晨讓作息顛倒,讓陳威達的身體開始出現微恙,但他依然清楚記得,當初為什麼會走上醫師這條路......

因妹妹一場車禍意外

更奮發苦讀中醫、想救濟需要的人

photos放大顯示

攝影:張家毓

生長在台中東勢的陳威達,小時候家裡環境並不富裕,父母也因為忙於賺錢工作疏於照顧體弱多病的他。年幼的陳威達便希望長大後能當上醫生、救濟更多貧苦和需要幫助的人。

至於為什麼會情有獨鍾「中醫科」,而不像多數人選擇朝西醫之路邁進?

「當年我是唸中國醫藥學院藥學系,西藥中藥都要學。校園有一大片藥圃,學長姐會帶著我們認草藥;在圖書館也會看到中醫學生飲著中藥茶、頭上扎著針、桌上擺著銅人在背誦穴道…在中醫藥濃濃氛圍環境的薰陶下,漸漸發現我愛上了中醫中藥。」

於是,藥學系畢業後,陳威達決定到補習班苦讀,「那個年代要考後中滿難的、錄取率很低,有些人準備七八年還沒考上」,因著熱情和不放棄的決心,一年後陳威達如願考上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

但接獲錄取中醫系的同時,陳威達內心卻是五味雜陳......

當時陳威達家中最小的妹妹,發生車禍被送到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急診,發現左腎破裂,便緊急開刀住院。「手術後,主刀醫師告知我說車禍撞擊力道強,導致左腎破裂、左腎臟有8公分大的腫瘤破裂,因此要摘除左腎,腫瘤還需進一步病理切片…」妹妹住院期間,幾乎都是陳威達在病床旁不眠不休的照顧。「病理檢查結果,得知是惡性腫瘤,但我不敢告訴她...」擔心妹妹受到雙重打擊,會因意志消沉更無法走出醫院。還好後來回家休養後,搭配中藥調理及堅定的信仰,妹妹的身體復原得很不錯。

因為這場車禍意外,帶著希望治癒家人的心情,陳威達下定決心要更努力鑽研中醫,並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當名好醫生救人。

因為老師「一句話」、安寧妻子的引導

把對書本的專注轉移到臨床病人

一路發奮苦讀的陳威達,在第一學期就拿到第一名成績,但他的老師卻告訴他:「你在學士後中醫的學習,第一名跟最後一名其實是一樣的,只要不要不及格就可以了!」老師說這段話的意思,其實是希望陳威達不要只將專注放在書本中的知識,於是他第二學期調整心態,花更多時間學習臨床、以及如何看病。

當時陳威達認識了唸護理的女友、也是現在的太太,「她20多歲就立志要走『安寧照護』這塊,我們除了約會之外,還會一起去上生死學課程。她初期跑安寧居家服務,課間有空時我也會陪她一起到末期病人家裡去探望,並將學校所學的中醫穴道按摩、飲食藥膳等等,教導病人家屬減輕病人不適,所以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不少末期病人;老實說,我受她影響滿大的。」

因為老師的提醒、以及太太在安寧上的引導,陳威達對第一線臨床的病人,開始有著更多的負擔。

68歲大腸癌第四期,多活了一年半

他讓癌末病人,帶著尊嚴離開

以「不孕」專長聞名的陳威達笑說,其實自己並不是專門只看不孕病人,但因為調理不孕讓一個成功、兩個成功...久而久之就漸漸變成大家口中的「不孕專家」。不過,除了讓許多婦女成功受孕,問到從醫14年中,印象最深刻的醫病故事,陳威達告訴我們這段故事。

2010年初,陳威達一位朋友的爸爸68歲,在十多年前罹患大腸癌。「疾病復發進展到第四期,經手術化療,因右腹瀰漫痛、發燒、畏冷,住在某醫學中心後症狀便控制下來,但腸道被腫瘤嚴重阻塞,無法排便、進食,甚至嚴重到鼻胃管透出糞便味道,久久不散...」陳威達和我們敘述,當時醫院評估無法進一步治療,於是一個月後,朋友爸爸決定出院,也不願接受醫院的安寧居家照顧,家人只好帶他回家等待。

「之後我們北上到他家探視,望聞問切診斷後,教導看護及家屬穴位按摩,並開立處中藥處方、囑咐用電鍋燉煮,當茶水潤潤口。」沒想到幾天後,這名大腸癌患者因腸子漸漸蠕動,口腔、鼻胃管內的糞味逐漸消失,也漸漸能從肛門排便;體力慢慢恢復後,躺床時間減少,還能在家走動、甚至走出戶外。

「當時病人和家屬都感動不已,感動到跪著感謝,被我們連忙拉起……我們隔一段時間有空就北上探望他、順便修改中藥處方,他家人甚至還帶他親自到醫院找我看診多次,身心好轉並有好的生活品質,」想起這段令人驚喜的時刻,陳威達藏不住內心的激動,「不過他們也知道疾病已不可逆,家人、病人都更學會珍惜,感恩地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

一年多後,朋友的爸爸仍因多重器官衰竭,在家人陪伴下安然辭世......

本著救世濟人的善念,加上對中藥的了解與爐火純青的藥材應用,陳威達讓原本剩下不多時日的癌末病人,延長了一年半的年歲;也讓病人在生命告終前,帶著尊嚴離開。

「是他讓我了解到,在如此嚴重的末期病人身上,不一定需要很貴重的中藥,少許清淡的中藥也能有轉危為安的效果。」而病人最後的求生意志、在溫暖有愛的環境與家人真心陪伴下,也讓陳威達學到了珍貴的生命功課。

身為一名中醫師的挑戰:

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病人是什麼樣的病?

在陳威達的門診中,遇過各式各樣的病人,其中包含眼疾、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是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因為用中藥調理和針灸,從原本只能用小碎步到後來能行走自如。「嚴格講,『我們不看病,我們是看人』,把人的部份處理好了,各方面的疾病都會改善。」

儘管如神醫般的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但陳威達也遇到身為中醫師的困境。

「我覺得當一個中醫師的挑戰,坦白講會比西醫來得大,因為如果今天你是兒科、婦科或是其他專科醫生,你會知道病人大概是什麼毛病,但身為一名中醫師,『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病人會是什麼樣的病人?』」

不過陳威達也認為,正是因為隨時充斥各種挑戰,也才讓他這麼多年一直保有熱情,而這樣的熱情不外乎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photos放大顯示

攝影:張家毓

陳威達也提醒一般大眾,應抱持著「增進健康」的心態去運動,而非「預防疾病」心態。「假如今天我是因為擔心身體會不好所以去運動,這樣的運動效果會打很大的折扣,因為你的前提是『擔心、不信任』你的身體。」陳威達解釋,身體很多疾病其實是來自於「心」,部份研究也證明有些癌症跟長期憂鬱有關。

從不孕婦女、巴金森氏症、大腸癌末、到安寧診間病人,面對各式各樣的病患,陳威達總以耐心和細膩關切為每位病人盡心盡力。網友娃娃形容陳威達,這麼寫道:「問診詳細,醫術高明且具醫德,非常謹慎用藥!」,網友劉曉菁也讚許:「能以病人的需求為中心,視病猶親、即使行醫多年仍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

面對病人和網友的高度評價,陳威達卻笑說,「我不是名醫,我只是中醫界的一員、一名,只是有『名字』的中醫師。但我期許自己成為『明醫』、更加明白醫學道理的醫師、明白怎麼治療病人、怎麼照顧病人。」對於中醫之路行腳多年,陳威達不期許能成為扁鵲或華佗再世,只願能更多在病理、病人身上,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1103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