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身體就像一個機器,每天要充電,好比人要吃飯,定時檢修,好比排毒。定時保養,好不護理身體,這幾樣缺一不可,缺少一個都有可能造成機器運作的時間短。今天就從排毒方面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排毒最好的方法是排濕,只有排除濕氣,人的身體才能成為一個循環。
依中醫理論,夏天提供人體最好的「除濕」機會。經過了秋天的涼、冬天的寒、春天的濕,身體陽氣已被壓抑了半年以上,累積許多寒氣、濕氣。所以應該在夏天時,透過適當的運動,身體體表的溫度上升、正確發汗,讓末梢的微循環打開,幫助體內排出這些寒與濕。
中醫比西醫重視出汗
從西醫看,出汗的生理功能只是用來「調節體溫」,因為流汗後,皮膚溫度平均可降低攝氏4度左右。
比較起來,中醫較重視出汗,並且會依據出汗的時間與狀況,判定身體的健康與否。
中國自古就有「出汗養生治病」之說,例如喝粥出汗、運動發汗、熱水泡腳發汗……等。甚而還主張:
出汗可以通經活絡,疏通血脈。
「汗為心之液」,有經驗的中醫師可以由人體出汗的狀況,觀察心臟的盛衰,因為出汗太多,體內的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鈉離子不足,便會抽筋、心臟無力,嚴重時甚至還可能昏倒的情形。
出汗可以清洗毛孔,排出體內的鉛、鍶等致癌物質和其他有毒物質及廢物。
西方科學家最近也發現:在每個汗腺內均存在免疫球蛋白A,這種物質能阻止外界細菌和病毒從汗腺進入人體。
蒸蒸出汗,但不可淋漓
中醫認為的正常出汗是「蒸蒸汗出,不可汗出淋漓」。也就是說:可以看到汗珠,汗卻不能像下雨一樣地流。不正常出汗:不論冬、夏,完全不活動或是輕微活動下,出太多或太少汗都不好。
太多汗
1、自汗:白天不自覺地出一身汗。
原因:「實氣太旺」或「陽氣過虛」、「元氣虛弱」。
治療:「實氣太旺」,宜飲食清淡,或吃些西瓜、水梨等食物。
「陽氣虛」,要用補氣的藥,象是人參、粉光參……等。
2、盜汗:晚上睡著了才出汗,醒了就不會出汗。
原因:體內的陰液不足。
治療:服用「當歸六黃湯」,或是吃點滋陰降火的藥,象是知母、黃柏、黃連等。
更年期婦女可以吃點山藥、野葛根、蝦與牡蠣等食物。
緊張、壓力大的人,可以用點菊花、牡丹皮、知母等藥材。
太少或不出汗
原因:
1.外寒─天氣或環境寒冷所致。
2.內寒─人體陽虛而無力發汗。
治療:適度吃一些「辛味藥」,讓人體的「陽氣」宣發。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此外,中醫養生理論也講究「出汗要依照四時(季)做調整」:春夏養陽,可以運動出點汗。秋冬養陰,不宜過度運動,汗應該流少一點。
從「正常出汗」及養生的觀點來看,建議夏天最適合運動的時間是早上5~7點,太陽才剛出來的時候,以及下午3~7點陽氣開始轉弱的時候最佳。
而在運動出汗之後,一要調整呼吸,吸氣吸到腳底,吐氣吐到頭頂,且速度要慢,最好能到每分鐘呼吸6次,甚至是一個呼吸循環達半分鐘;二是不要馬上喝太多水。
不流汗易與肥胖形成惡性循環
體型較胖的人因為比較容易流汗,夏天更不願意運動,只想待在冷氣房裡。中醫師勸胖子多動,以免形成惡性循環,身體不但愈來愈不健康,身材也將愈來愈胖。
胖的人多半屬於「陽氣虛」的體質,很容易累積「濕」而成「痰」。由於人體出汗時,必須靠陽氣的鼓動,而陽氣虛的人陽氣已經不足,所以一旦出汗之後,反而不容易停止,而發生汗出太多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出汗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更會消耗已經過少的陽氣(能量)。
不過,雖然胖的人在運動時,會因為陽氣虛而氣喘,但是運動確實可以帶動陽氣的循環,有利於身體的健康。
所以,如果胖的人想要健康減肥,一是要靠運動持之以恆,另一個則是要透過「補氣」的方法來調理身體。
由出汗預測健康
中醫認為,從一個人出汗的時間、部位、氣味及顏色,都可以看出身體異常的端倪。
1、出汗時間:白天不正常出汗屬於「陽虛自汗」;晚上不正常出汗屬於「陰虛盜汗」。
2、出汗部位: 「頭汗」過多可能是脾胃有濕熱,或暴飲暴食後的「積食」;老人及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手足心多汗」多半是陰虛,也可能是胃熱或熱症。
「心窩、胸口多汗」多半是因為思慮過度所導致的「心脾虛弱」。
3、汗的氣味:汗味腥臭多與熱證或濕熱有關,一般屬於「肝熱」。
4、汗的顏色:黃汗、紅汗或黑汗分別代表身體不健康的徵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8517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