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秘密,很多中醫世家保守了幾百年,有的因此徹底失傳

傳藥不傳量,只算傳一半」。很多中醫世家,恪守祖訓,對藥物和劑量嚴格保密,

絕不傳外姓,甚至女兒都不傳。因循守舊,導致了很多絕活的失傳,

因為只要有某一代人出了問題(沒興趣學醫、悟性不夠、沒有後代等)就會導致傳承中斷。不能不說,這是很大的遺憾。

眾所周知,藥物是組成方劑的基本單元,藥物的用量則是方劑配伍的靈魂,也是方劑療效的關鍵所在。先賢以實踐經驗創製了許多療效卓越的方劑,藥物之間需遵循一定的用量比例,方可見效;若改變藥物用量比例,方劑療效和主治亦發生改變。那麼,改變處方中藥物用量比例,對處方功效真的有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中醫方劑中有諸多方劑藥物雖組成相同,僅因藥物劑量不同,則方劑名稱、配伍關係、功效主治就截然不同。由此可見,藥物用量比例的重要性,即所謂「中醫的不傳之秘,在於藥物的用量上」。這其中的奧秘難以言表,令人倍感中醫之奧妙無窮。

下面就以黃連和吳茱萸兩味藥物為例,

說說不同用量比例的情況下,處方功效、主治證會發生怎麼的變化。

先來看處方中黃連用量大於吳茱萸的情況,如左金丸,見於《丹溪心法·卷一》,

由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組成,兩者用量之比為6:1。功效清瀉肝火,

降逆止嘔。主治肝火犯胃,嘈雜吞酸,嘔吐脅痛,筋疝痞結

,霍亂轉筋。如果改變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使兩味藥物的用量相等,

那方劑的名稱、功效、主治證又會怎樣呢?如《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之茱萸丸,

方由黃連、吳茱萸各二兩組成。以粥飲送下,不拘時候。《太平聖惠方》言其主治「水瀉不止」。

《普濟方》雲其主治「赤白痢,腹臍痛,日夜無度,膿血相雜,里急及腸風下血」。

如果繼續改變用量,使黃連的用量小於吳茱萸,又是什麼情況呢?如反左金丸,它是源於《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是後世受左金丸的組方思路啟發而創製的方劑。反左金丸將原方左金丸中黃連與吳茱萸配伍比改為1:6,故反左金丸的功效與主治亦發生較大的變化。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偏於胃火甚者;反左金丸主治肝寒犯胃,偏於胃寒甚者。

綜上所述,以上諸方雖均由黃連、吳茱萸二藥組成,

但隨著兩味藥物用量比例的變化,方劑的名稱、功效、

主治證亦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就意味著在臨床應用中藥治療疾病時,

需要根據病證的寒熱屬性,調整藥物間的用量比例。處方擬定好之後,

不可隨意更改藥物用量比例,以防影響處方的臨床療效,甚至加重患者病情,延誤疾病的治療。

微信搜索公眾號「杏花島」,遇見更有趣的中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7859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