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裡都很清楚,煮麵的時間一到,就該掏面起來,否則會糊掉,烤麵包的時間一到,就該出爐,否則會焦掉,懷孕時滿40周了,人都會馬上連想,是不是該馬上將孩子生下來,否則可能會傷害到小孩的身體。如何拿捏?一直都有爭論,而且每位醫生的看法和版本都不一樣,也令大家無法適從,以前認為40周前後2周生都是允許的,也就是滿42周而未生的話才有催生的動作。
後來研究發現滿41周的時候,約30%羊水會染上胎便,這是不好的現象,因對胎兒的肺泡擴張能力會有不良的影響,因為黏稠的胎便會黏著肺泡內部而讓肺泡不易擴張,又日本方面的研究發現39周到41周之間生下來的孩子100%安全,可是41周之後,卻有15%的胎兒有問題,因此有的醫生(包括我)才將催生的時間挪前一周,目的是在減少小孩的任何副作用。後來又研究發現,雖然胎兒的器官構造在懷孕第5到9周之間就已經定型,以後在母體肚子內那一階段其實是這些器官成熟度的培育而已,不過真正來講,還是有兩種器官需要到足月時才算髮育完成,一個是肺部內所有的肺泡,一個是腦部的組織。
所以早產兒生下時,外觀及內臟其實跟成熟兒沒什麼兩樣,但是肺部的肺泡並未完全成熟,所以早產兒生下來的呼吸功能才會那麼不順及困難,氧氣替換工作無法全面開展,所以早產兒很容易出狀況就是這個道理,又有一說,我們大人肺部的肺泡吸入空氣時會膨脹,吐氣時會收縮,但不能過度萎縮,因為這樣,下次要再膨脹的時候,就需要費很大的力氣,這就好比要讓稍微膨脹的氣球膨脹起來,比讓完全消氣的氣球膨脹起來要省力的多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在母體內,羊水另一個作用,就是讓胎兒吞咽後,有部分羊水會去到肺部去擴張肺泡免以塌陷,不過肺泡內除了羊水外,還含有蛋白質和礦物質,之外肺泡本身細胞分泌的肺泡介面活性劑(Pulmonary Surfactant,它是由脂質構成的分子,擁有親水性及疏水性兩種成分,在肺泡內,親水性面向肺泡側,疏水性部分面向空氣側,它們連成一層薄膜,當胎兒吐氣時,肺泡變小,此薄膜會聚縮,但親水性部分會互相靜電排斥,這樣可以使肺泡免於破壞免於塌陷),當分娩開始,胎兒肺泡在通過產道時會受到產道的壓迫,大約1/3-1/2的肺泡羊水會通呼吸道由口排出(這是為何產科醫生較喜歡自然產的原因),又當胎兒發出初啼時,也會對肺泡施加壓力,但這股壓力是將羊水排擠到微血管等處,讓曾經充滿肺部的羊水排除乾淨,此時肺泡就像漏氣的氣球一樣,會快速收縮,但因為有了活化劑,使得肺泡不會被破壞,而能夠馬上開始呼吸,讓肺泡空間完全由空氣取代(這就是小兒科醫生對早產兒施打surfactant的理由),若肺泡有了胎便的羊水,這些工作就無法順利進行了。 懷孕過期了,要不要催生?
最近一篇針對懷孕41周與42周處理結果的總論中發現,41周催生的胎兒較少死亡率,較少胎便吸入症候群,可是剖腹生產的比率並沒有因此較多。所以專家建議,碰到此問題,產婦應跟你的醫生討論有關兩者之間的利弊,因為醫生會依據你的產科記錄替你作最佳的建議。
雖然沒有證據顯示任何對過期懷孕所作的測試可以懷孕死亡的比率,不過專家仍然建議懷孕41周後的孕婦需更緊密的檢查,也就是每周要作兩次的胎兒監視器檢查,每周用超音波測量羊水量,若羊水量少於5cc,或羊水空間距離少於2公分,或監視器顯示不大妙,那就準備住院催生了。
41周與42周的處理,並無絕對性的標準,今提出以前到今天的處置演變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準產婦有幫助,不過我的處理是滿41周就建議催生了,因我擔心胎便會出現,這個小東西實在太可怕太恐怖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7533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