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吃了這種魚湯中毒!問題竟然出在這裡

當天,阿姨來竹山村做客,她特意在路邊攤買了3條新鮮石斑魚,

結果鮮美的魚湯剛喝完,就全部進了醫院。 麗水一家四口就是吃了這種石斑魚中毒的

4年前就在慶元毒倒過一家三口 慶元縣人民醫院急診室李林旺主治醫師,

詳細詢問吳女士和她家人的情況,並做了相關檢查。 吳女士回憶,自己熬魚湯時沒有去除魚卵,

大約一個小時後,幾個人相繼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綜合檢查結果,李林旺診斷可能是魚卵有毒。

就在2012年5月,慶元人葉先生一家三口也吃了一鍋石斑魚,他70多歲的父親吃了不少魚卵,

幾個小時後全身冒虛汗、臉色發紫。恰巧接診的也是李林旺,且葉先生及其兒子也有與吳女士等人相似的症狀。

事發後,慶元縣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工商局當時曾相繼介入了調查。 在排除毒魚的可能後

,調查人員還是認同了醫生的判斷,系石斑魚的魚卵可能含有一種無色無味的神經毒素——「雪卡毒素」

。這一毒素,不會對魚本身造成影響,但不僅人不能食用,魚卵及其內臟還要儘可能深埋處理,

因為家禽或牲畜食用後也同樣會引起中毒。 淡水石斑魚中毒 可能系上游污染原因 媒體報道說,

雪卡毒素多存在於海藻,小魚吃下含有雪卡毒素的海藻,大魚再吃下小魚

,毒素隨之積聚在大魚體內 魚類食用劇毒藻類而在體內積累而成,是赤潮生物毒素之一

。毒性比河豚毒素強100倍,每公斤體重食用0.5毫克的雪卡毒素,就可能導致死亡。

中毒症狀一般在食後2小時~10小時出現,病程2周~3周,開始發病時主要為消化道症狀,易

與急性胃腸炎混淆,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四肢麻木、膝關節酸痛、

小腿肌肉刺痛、瘙癢感。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舒妙安副教授說,淡水石斑魚其實只是民間一種叫法,

和深海石斑魚的品類是完全不同。就像漁民們將蝦圍養起來就取名「基圍蝦」

,但實際這是日本對蝦的專用名。 「養殖淡水石斑魚對水質條件要求很嚴格,

所以一般都在山間的小溪流中養殖,

本身並不含有毒性。」舒妙安說,按理說,小溪中不應該有雪卡毒素。

在他看來,食用淡水石斑魚中毒,

更多需要考慮上游污染等因素。 吃深海石斑魚中毒是有的 8

歲孩子差點全身癱瘓 但食用深海石斑魚中毒的確是有的。

2010年,廣州一名8歲的孩子,就因為吃了深海石斑魚的豐富魚卵,

最終差點全身癱瘓。事發後,當地酒店還一度停售此類石斑魚。

進口深海石斑魚過關時相關部門會進行檢疫,

這就安全了嗎?廣州檢疫部門表示,這種檢疫,主要是查看動物身上有沒有傳染病毒,

像動植物自身的毒素,是不會檢查的。

昨天,浙江省疾控中心相關專家也說,只要是深海魚,

都可能存在雪卡毒素,有中毒先例的包括了跳跳魚、珊瑚魚、

老虎斑、東星斑、西星斑、杉斑、蘇眉等石斑魚和海豚等。通俗地說,海魚越大,

斑魚(海水石斑魚)主要在象山一帶,水質相對較好,目前還沒有出現過中毒案例。即使富集有部分毒素

,也會集中在肝等內臟器官,不是食用部分。 防中毒三竅門:

挑小頭 去魚頭 清內臟 浙江省疾控中心的專家建議,

無論是吃海產還是養殖的石斑魚,都要記住三個技巧: 儘量選吃小石斑魚

、不宜食用魚頭、要將魚血和內臟清除乾淨。

要是想更放心,加工時就把魚頭去掉,

下廚前將魚肉用清水浸泡半小時。

如果吃石斑魚後胃腸道出現不適,一定要用匙柄、筷子或手指等攪觸咽喉位置催吐,

並迅速趕往醫院急救。

作者:頭條號 / 廣州日報全媒體

連結:http://toutiao.com/a6282080642118123778/

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6585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