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抗時間!女人吃什麼養顏 三種草泡水喝人到60不顯老
新華網重慶頻道2016-05-07 13:44
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總會在人的臉上留下痕跡,吃什麼美容養顏已成為愛美人士最關心的話題。女人吃什麼養顏呢?菜譜網小編告訴你,三種草泡水喝人到60不顯老。
人一步入中年,漸漸覺得精力不夠用。那麼,就買來三味中藥,當茶喝,馬上就會覺得和以前大不一樣。這三味中藥是:遠志,益智仁,伸筋草,注意:每味5克即可,沖水後要一次喝完再續水,不然會變味兒。
遠志,益智仁兩味的功效是清腦治昏,提升精力,預防痴呆。人老關節變形而不靈,時常容易抽筋。伸筋草對於老人來說,是寶貝。它能讓人腿腳靈便。
前兩味在藥書中的功效是增加智慧,治頭昏,精力不濟。
後一味是伸筋,醫生說人老關節變形而不靈活,可我覺得還是一位中醫骨科大夫說的有理。他說,「老人的關節不靈活,不是變形了,也不是骨質增生了,而且韌帶板結僵硬了。」他的話,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筋縮了。
那麼,常喝伸筋草,就緩和了這症狀。所以,伸筋草對於老人來說,是寶貝。這三味藥如果常喝不但腦子靈通如年輕時,而且腳腿很活泛。
我的鄰居說她頭,我就給了她這三味藥,喝後效果很明顯。她也不怎麼去鍛鍊,身體卻比常鍛鍊的人還好。一味大概四五克就行,一月換一次。
這裡加點說明:一次沖開水泡上後,喝完再沖。不要沒喝完水就再添,這樣泡出來的水容易變味。一旦一兩天沒喝,而茶杯里有異味,那就用自來水沖一下把水倒掉留著藥材,重新用開水泡,效果是一樣的。
結語:以上是菜譜網小編帶來的內容,要想人到中年還保持健碩的身體,一定要試試這個藥方。
皮薄如紙、顏色雪白的茯苓餅是極具北京特色的滋補性傳統點心,深受人們的喜愛。味道甘香、風味獨特的茯苓餅不僅助消化,還能美容養顏,慈禧太后晚年容顏不老竟因吃它。下面,和菜譜網小編一起了解了解吧。
唐宋時代,人們服食茯苓相沿成風,詩句吟和之中常見,如宋代文人黃庭堅有詩詠茯苓:「湯泛水瓷一生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但是「三蘇」之一,在文壇上也占一席之地,而且與其兄一樣,也潛心研究中醫養生之道。據說蘇轍自幼體弱多病,加之勤奮讀書用腦過度,因而病魔纏身久治不愈。
直至32歲,他開始服食茯苓,堅持1年,頑疾竟獲痊癒,此後服食不斷,也得享高壽。
至清代,服茯苓之風更盛,慈禧太后也愛吃茯苓餅,她到晚年仍容顏不衰,與此不無關係。(摘編於《名人養生用單方》)
石家莊中醫院製劑室主任中藥師吳文博點評:茯苓首載於《本經》上品,具有利濕健脾安神之功,為補中益氣常用藥食兩用中藥。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少便溏及兒童厭食症均有很好的療效。
食用時,可把茯苓焙乾研末摻入麵粉中,製成各種面點食用,外加1杯茯苓茶效果更好。比如可準備茯苓50克,麵粉450克,把茯苓烘乾,打成粉,與麵粉混勻。
加入發酵粉,用清水揉合成麵糰發酵,發好後製成5厘米見方一塊的糕狀。上籠用武火大氣蒸熟即成。每日1次,早餐食用。
要注意的是,茯苓為滲濕之品,"補少利多"。所以不宜大量長期食用,虛寒精滑,氣虛下陷者慎用。茯苓偶爾還會發生過敏反應,如腹痛,皮膚紅腫,支管哮喘發作等情況,過敏者忌用。服用茯苓應避免米醋,濃茶等物質。
結語:口感清甜、味道甘美的茯苓餅可助消化,經常食用對健康大有裨益,但不可過量食用哦。
為了留住美麗的容顏,許多女性不惜花大錢進行護膚美容,可到頭來還是事半功倍。其實,科學合理的飲食調理比美容還有效,菜譜網小編給你支一招,常喝四物湯女人再也不用做美容。
一、四物湯組成:
當歸:當歸的首要功效就是補血調經,此外還有澤顏潤膚的功效,在保護女性健康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熟地:能對付女性臉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與當歸配伍還能增強當歸的補血、活血療效。
川芎:既為婦科主藥,又是治療頭痛良方,還能影響內分泌系統,減輕乳房不適、心情焦慮及沮喪等經前症狀。
白芍:《唐本草》說它「益女子血」,現代中醫認為它能夠養血柔肝,對月經不調有著很好的療效。
二、四物湯要這樣喝
補血最快的方式,就是從月經結束那一天起每天喝四物湯,連喝3天。現在,市面上也有賣方便沖泡的四物湯,但自己去中藥店抓藥,再用小砂鍋燉湯的感覺是不可代替的!其實,燉四物湯真的很簡單,所用的藥材在一般藥店裡都能夠買到,你不妨親手試一試。
1、基本煮法
材料: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15克。
做法:在所有藥材里先加入適量的酒,再加水煎煮即可。
用法:早晚空腹飲用,任何溫度都可以,但是藥材煮過之後最好不要放置隔夜再煮。
功效:補血調血,不僅能改善面色蒼白、肌膚粗糙等狀況,還能使發質變得潤澤。
不過,基本煮法煮出來的四物湯也許有不少女生喝不慣,因為完全是中藥湯的感覺嘛!別沮喪,四物湯的煮法其實很靈活,想讓它更好喝些,只要加料進去就行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6472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