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設計師們:「五快三良」讓身體更健康

生命之光| 2016-04-26| 檢舉

看一個人健康與否,我們習慣用血壓、血糖等數值的高低來衡量。其實,速度也是一個非常簡便易行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用「五快三良」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五快」指的是:食得快、 得快、便得快、說得快、走得快;「三良」指的是:良好的個性、處世能力、人際關係。

『五快』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大腦、四肢、免疫、消化等功能,『三良』則考查的是心理健康,兩者若能達標,說明身心健康。」沈雁英提醒,每個「快」都有一定的具體標準,大家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便得快:

大便時間3~10分鐘。小便、大便與一個人的排毒能力有關,如果速度不夠快,毒素就可能積攢在體內。沈雁英說,一般來講,每次大便時間3~10分鐘屬正常,老年人可適當長些。有大小便障礙的人,結腸癌幾率較高。

建議:每天早起喝一杯水,養成晨起定時排便的規律;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每天保證6~8杯水。需要提醒的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排大便切忌求快,用力過猛,這很可能誘發心梗等突發情況,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睡得快:

躺下15分鐘即入睡。大文豪莎士比亞說,人生第一道美餐就是睡眠,但很多人對此「胃口不佳」。沈雁英說,好睡眠有4個標準:躺下15分鐘就睡 著、睡時不被噩夢驚醒、起夜不超過兩次、第二天醒後精神煥發。睡得「快又好」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功能正常,且是人體免疫力的保證。

建議:做到「二要三不要」,即要適應人體生物鐘,按時睡覺,要心情寧靜少吵架;不要晚飯吃得太多太晚,不要睡前兩小時劇烈運動,不要睡前喝咖啡、茶。此外,睡前散步、聽音樂等也有助睡眠。

走得快:

一次步行400米。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次能步行約400米的老人,身體更健康,且走路速度越快,壽命越長。沈雁英說,走路能反映關節、韌 帶、肌肉等健康與否,還與大腦功能有一定關係。走路時左右搖晃,無法走成直線;沒走多遠就腿疼,都說明健康不達標。走得快具體指行動自如、身體敏捷、反應 迅速,說明軀體和四肢狀況良好。

建議:世界衛生組織說,走路是最佳的運動方式之一,變著花樣更有趣、更養生,如快走能對抗糖尿病、減少中風等;走走跑跑更有助於脂肪燃燒;踮著腳走能護腎;甩手大步走不容易駝背等。

食得快:

胃口好。沈雁英說,吃得快指的並不是速度上狼吞虎咽,而是胃口好,有食慾,不挑食。因為胃口好壞與胃腸道系統關係密切,如果老是沒胃口,吃什麼都不香,很可能腸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行。

建議:牢記「淡、雜、鮮、粗」飲食四字訣。這是江蘇如皋、廣西巴馬等長壽之鄉共同的飲食特點,「淡」是指飲食清淡,少鹽少油;「雜」是指各種各樣的食物 都要吃,每天最好吃5份以上蔬果;「鮮」是指要多吃新鮮食物,維生素等營養沒被破壞;「粗」指多吃粗糧,精米精面口感雖好,但營養流失較多。

說得快:

流利準確。「一個人跟以前相比,如果說話越來越不利索,老『卡殼』,反應遲鈍,語無倫次,更不愛說話等,很可能有腦梗、認知障礙等神經系統問題。」沈雁英說,說話能反映大腦的健康程度,說得流利、表達正確、符合邏輯,也表明主人精力充沛,頭腦清醒。

建議:退休後的中老年朋友,應「退而不休」,多閱讀書報,出去聊天下棋、唱歌跳舞等,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與人交流、溝通。

「心理健康方面,每個『良』也有具體標準。」沈雁英解釋道,只有一個人性格溫和、意志堅強、心境樂觀、坦蕩,才算有「良好的個性」;能做到客觀看待人和 事、自控能力強、能應對突發及複雜環境,才能說擁有「良好的處世能力」;一個人不吹毛求疵、不過分計較、與人為善,才稱得上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溫馨提示

老年人面臨著退休、家庭空巢等壓力,年輕人面臨著職場家庭的雙重壓力,房奴、卡奴多,要想擁有好心態,應樹立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將壓力化為 動力。由於子女、親友可能無法陪伴左右,中老年人一定要學會自己尋找樂趣,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心裡有疙瘩時多向親友訴訴苦,及時傾倒「情緒垃圾」。如果 實在無法宣洩出來,則不妨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4407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