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者曾經說過「沒錢就沒有煩惱」(Wallace,1997)。然而,儘管金錢會帶來很多煩惱,但是它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延長你的壽命。
上周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賺更多的錢會對人的壽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在美國不同地理位置又有何差別。

研究人員收集了14億人1999年到2014年的稅務記錄,這些人年齡為40到76歲。研究期間,約有400萬男性死亡,有270萬女性死亡(死亡率分別為每10萬人中有596.3和375.1人死亡)。研究人員將數據用民族校正後,分析了這些數據,想找到40歲時能預測壽命的依據。

結果有了一些驚人的發現:
收入排在前1%的人與排在後1%的人相比,男性壽命平均長14.6年,女性壽命平均長10.1年。用實際年齡來舉例,前1%的男性的正常壽命可以達到87.3歲,女性可以達到88.9歲,而後1%的男性只能活到72.7歲,女性只能活到78.8歲,壽命與收入較高的人相比顯著減少。根據國際公平勞動基準制度中對相關問題的論述,結果與蘇丹和巴基斯坦男性的預期壽命類似(雖然這個觀點並不正確,這裡就不再討論了)。研究人員還發現,這個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拉越大。2001到2014年間,收入排在前5%的人壽命延長了約2.5年(男性增加2.34年,女性增加2.91年),而排在後5%的男性只延長了0.32年,女性只延長了0.04年。

接下來的發現更有意思了: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地理位置對壽命的影響,研究了不同城市中收入排在後20%的人之間壽命的差異。發現儘管這些人處於同一收入五等分位中,壽命的差距最大達到了4.5年。如果想找到分析這些數據的交互性工具,可以參閱《時代》雜誌上的這篇文章。研究人員對這些人進行了跟蹤隨訪,結果發現,某些地區的人壽命比其他地區長4年,而有些地區的人壽命卻比其他地區少2你那。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移民人口、大學畢業人口和政府財政支出越多的地區貧富人群間壽命的差距就會越小。正如作者所說,數據中最明顯的模式就是在學歷高的人口比例大、高收入、財政支出大的低收入人群與高收入人群壽命差距小,如紐約和舊金山。這些城市中,收入排在後5%的人壽命約為80歲。相反,在蓋里,印第安納和底特律,收入在後5%的人壽命約為75歲。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收入高的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在2000年以後壽命的增長也最多。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對待這個問題呢?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觀點。例如,在10個低收入人群壽命較長的城市中,有6個在加州。其他4個城市為邁阿密、紐約、紐瓦克和波士頓。雖然這些城市內部的貧富差距很大,這些城市的公共衛生政策非常進步,如禁菸令等。也可能是這些城市對低收入人群有特殊的照顧政策。還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來看看這些城市的政策,他們的經驗是否可以應用到那些壽命較短的地區中。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