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則新聞報導,一名45歲女子買了台豆漿機,連喝豆漿3年後發現患乳癌,經檢查她體內雌激素是常人的數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媒體報導稱,喝豆漿導致乳癌,並直指其中的類雌激素就是罪魁禍首;不過,三不五時又有一些文章指出豆漿中的類雌激素具有預防乳癌的效果,令民眾莫衷一是。防癌或致癌,哪種說法正確?
營養專家認為,以豆漿而言,「量"的概念很重要。一天喝一杯豆漿,約260cc絕對是可以的,但當水喝就不行了。
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是一種植物性的雌激素/類雌激素,在某程度上它可以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的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有預防癌變的風險。至於在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身上,若賀爾蒙受體呈陽性反應(ER+),則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與體內的雌激素競爭細胞受體,降低乳癌細胞受到真正雌激素的刺激。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就曾在2009年刊登了一篇針對中國5000多名乳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攝取黃豆製品與乳癌的復發率呈現反比。植物來源的雌激素可對人體扮演「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selective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的角色,對人們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具有調節的功能,這也是為何一些研究建議更年期婦女以豆漿補充賀爾蒙。
需當心異黃酮濃度過高不過,營養師提醒,異黃酮在體內的作用一邊是保護,另一邊卻要當心它「反客為主"。當體內的類雌激素濃度高到一定的程度,身體會被矇騙,以為它就是身體里的雌激素。於是,量太高時才會成為問題。至於大豆異黃酮的量要高到什麼程度,才會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則需要進一步科學的研究才能確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在2014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高劑量的異黃酮有開啟腫瘤生長基因的風險。研究人員對140名剛接受過乳癌手術的患者,每日服用52克濃縮大豆蛋白補充品(約4杯豆漿),發現受試者中體內有數個促進腫瘤生長的基因被開啟。
過多的異黃酮仍然有健康上的疑慮,不過「除非是異黃酮做成濃縮膠囊",否則一天一杯約240cc的豆漿不須特別擔心。罹患乳癌並沒有單一原因,環境賀爾蒙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奶製品對人體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
對大部分人而言,牛奶、優酪乳和起司是日常飲食中鈣、蛋白質、鉀和部分維他命D的主要來源。但有些人食用過這些奶製品後,卻會有腹部疼痛不適的症狀,並可促使骨折、前列腺癌的發病率上升。那麼,奶製品對人體健康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蛋白質攝取量高的人,其骨骼中礦物質密度高於蛋白質攝取量少的人。有些反奶製品的人士辯駁,奶製品雖然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質,但攝取之後體內腎臟處於酸性狀態,使得骨骼中的鈣容易被釋放出來。當然也有研究證明,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尿鈣的排出量並沒有增加的現象,也就是說游離鈣的濃度並沒有增加。所以,目前的結論是奶製品的蛋白質並不會傷害骨骼健康。
每天一杯牛奶,降低直腸癌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對此前完成的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結論是牛奶(不包含優酪乳和起司)可能有保護直腸免於罹癌的作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10個相關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結論是每天飲用至少一杯牛奶的人,其罹患直腸癌的幾率,較每星期喝少於2次的人低15%。也有研究單獨測試鈣和直腸癌的關係,其結果也是具有降低15%罹患直腸癌的幾率。但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其真正的防癌機制。
在2007年之前,乳品業曾打廣告宣稱,牛奶、起司和優酪乳可以燃燒體內脂肪。事實證明,每天攝取這些乳製品的人,飲食中攝取的總熱量較少。因此是總熱量減少使體重下降,並不是乳製品協助體脂肪燃燒的結果。
豆漿堅果類,也是重要鈣源奶製品對人體健康究竟有益還是有害?
攝取足夠的鈣與骨骼密度息息相關,乳製品可提供70%鈣的每日需要量,18%蛋白質和維他命B12,以及16%的維他命A及鉀的每日需要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7/node103068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