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祛濕」?老生常淡的一個話題,萬疾以濕為源!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一旦人濕氣過重就容易患其他疾病,濕遇寒一起叫濕寒,濕遇熱一起就叫濕熱,濕遇風在一起就是風濕,濕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所以在春夏之交祛濕是養生的首要任務,濕氣一旦上身就容易得各種疾病,比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濕氣過重的體制有時候小感冒都需要好幾天才能好,此時如果去醫院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反而加重體內濕氣。
濕氣檢測站:你是容易水腫的體質嗎?
1.您是否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就覺得小腿變脹,鞋子也變緊?
2.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
3.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3秒後放開,皮膚陷下一個小凹洞,過一陣子才浮起來。
4.經前容易水腫甚至可能體重上下超過~2公斤。
5.原來濕氣重也和肥胖有關!?濕氣重的人容易發胖,肉肉鬆軟,而脂肪在中醫觀點看來也是一種痰濕的表現。
6.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
7.四肢沉重無力,尤其是下雨天的時候。
8.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衝掉,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
9.腸子在不餓的時候也會叫,中醫稱為腸鳴,肚子容易脹氣。
10.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男性陰囊潮濕,易發濕疹。
11.照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舌頭上鋪了一層厚厚的舌苔。
12.皮膚經常反覆濕疹、搔癢、時常起紅疹、水泡,雨天加重。
什麼情況會加重濕氣,讓水腫更糟?
1.久居潮濕環境或陰雨或梅雨季。
2.久坐或久站,缺少運動。
3.常吃冰或過量食用生冷食物,例如生菜沙拉或寒性水果:西瓜、水梨、葡萄柚、橘子、奇異果(偏寒濕)。
4.重口味如過咸或過辣(如辣椒、鹽巴、醬油、沙茶醬添加太多),例如常常在吃完麻辣火鍋之後,可以發現隔天早上雖然有排便,但是體重卻仍然上升 1~2 公斤,多半是因為重口味導致水分滯留(偏濕熱)。
5.時常喝酒,過食肥甘厚味油膩之物(偏濕熱)。
6.經前荷爾蒙改變,濕氣重體質的人容易經前下肢水腫。
7.懷孕期間因為腹部血管、下腔靜脈受到子宮壓迫,容易造成血液回流狀況不佳,靜脈曲張,導致下肢容易腫脹;產後過補,吃太多種口味的食物,容易水分滯留體內。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濕性重的特性為黏膩妨礙氣機流通,如果濕邪侵犯頭部,會出現頭部沉重疼痛,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侵犯四肢,則會出現四肢酸重無力等症狀;侵犯腸胃,則會出現胃腸脹氣、腸鳴、食欲不振、大便稀軟或黏滯不暢,甚至水瀉等症狀;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按之凹陷或皮膚濕疹起水泡等症狀。濕性趨下,就像水往下流的原理一樣,所以濕氣重的人,容易出現以下症狀,如下肢水腫、小便不暢、拉肚子或者女生容易白帶多。
濕邪這麼討厭我們該怎麼去驅除它呢?中醫理論建議,內服外泡的療法。內服方子有「參仁散」外泡的方子有「歸艾包」。小編查過相關的醫書,「參仁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中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祛濕平補脾胃之氣,為主藥。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藥之甘淡,蓮子之甘澀,助白朮既可健脾,又可滲濕而止瀉,為輔藥。以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運化,通上下氣機,吐瀉可止,為佐藥。桔梗為太陰肺經的引經藥,入方,如舟車載藥上行,達上焦以益肺氣。此方對證而兼見肺氣虛弱,久咳痰多者,亦頗為相宜,為培土生金之法。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祛濕減肥之功。
主治脾氣虛弱,濕邪內生,不思飲食,大便溏瀉,形體肥胖,面色萎黃,舌苔白膩,脈象細緩者。亦治小兒脾疳,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毛髮枯槁,精神萎靡,不思飲食,睡臥不寧,或脾虛水腫,或脾虛帶脈不固,白帶過多,綿綿不斷,如涕如唾者。
而「歸艾包」出自《肘後備急方》,足浴的歷史有數千年,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晉代,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現代醫學測定,人腳的溫度保持在28到33℃時感到最舒服,而《歸艾包》選用十幾位中藥材,包括當歸,靈芝,艾葉,姜,紅花等十幾味藥材,
通過作用於腳底66個穴位,從而達到驅寒,活血,祛濕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孕婦禁泡;因為這個活血化瘀的作用。泡腳的時候需要注意幾點:一選擇木桶,其次水的深度最好能蓋過小腿。「歸艾包」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通氣血、排毒、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同樣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對抵抗其他疾病有很好的幫助。冬天怕冷氣血虛的女性可以夏天多泡腳,俗話說冬病夏治,事半功倍。但是要注意用熱水泡腳的時候不要泡到大汗淋漓,因為身體失水過多容易虛,泡到後背微微出汗額頭輕微冒汗即可。
有些朋友看這個挺好的,就是看著要自己弄的話就連搖頭。十幾味藥材,自己動手的話想想都頭暈,加上上班根本沒有時間來弄。好在現在淘寶上都有商家在出售,這位我們省了不少麻煩。濕氣是一種頑固性基本,簡單大家可以買1個療程左右3瓶參仁散,2包歸艾包,
這樣一個療程下基本可以把體內濕氣驅除乾淨。
對於小腿腫脹的患者除此之外平時可以按摩減輕水腫
濕性下注是指濕氣重的人容易下半身肥胖和小腿腫脹,下肢的水分代謝又和脾腎較有關,因此,按摩脾經、腎經的穴位更能加強消水腫 ,美化下半身曲線!
脾經: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上方3寸(約四指寬),脛骨後緣凹陷處。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下肢水腫,此外還可美容抗衰老,調理月經,改善婦科諸疾患,調節荷爾蒙分泌,是婦科要穴!在辦公室也可以多按摩,尤其是下午覺得腿部比較腫脹的美眉們。
腎經:太溪穴
【位置】內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凹陷處。
更多養生知識可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