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說:我紋身、抽菸、喝酒、說髒話,但我是個好女孩。
說到人類的紋身癖好,似乎霓虹國的人民特別熱衷於此,尤其是黑社會組織。
不過,其實紋身在日本並不受歡迎。調查顯示,日本56%的酒店旅館都不讓有紋身的遊客使用沐浴設施。為此,官方旅遊機構(JTA)專門呼籲:不要為難有紋身的外國遊客,我家大門常打開,東京這麼熱,溫泉歡迎你。

紋身在現在的日本其實特別不受待見在中國人的印象中,日本人似乎特別喜歡紋身。
他們可不像中國的好女孩或者城鄉結合部天團一樣,在胳膊或者腰上紋個「忍」。一般來說,畫風都是這樣的↓
不過實際上,紋身(Iremuzi)在日本不受待見早已成為約定俗成。例如,十年前26歲的美國人約翰在日本教英語,因為對東方文化的崇拜,他紋了大塊兒的紋身,有武士、蛇、怪獸、龍,從肩膀到背部再到胳膊,簡直是一副行走的壁畫。
然後他就沒法進健身房了,到溫泉洗浴也會被攆出來,學校籃球隊不能聘他當教練,上課時他必須穿長袖襯衫。而為了這些紋身,他挨了43小時電針。
這個栗子出現在2002年一份國際時事報刊上,文章認為,日本人普遍覺得紋身的人不愛自己的家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容不得隨意毀壞」。不過作者樂觀地預測「再過10年,紋身在日本就會變成普通事兒」。
然而14年過去了,日本人對紋身的厭惡度不降反升。
今年1月,一名大阪的學校教員因為手臂的紋身被扣了一個月薪水。從為人師表的要求出發,這還可以理解。2015年初,一名毛里女遊客被一家溫泉拒之門外,原因是她臉部的民族紋身。事件一度引來外國人集體吐槽,旅遊機構不得不出面呼籲景點「學習並理解日外文化的差異」。
△禁止紋身的標識
再早些年,大阪市長橋下徹(對,就是那個著名右翼)曾下令徹查幹部的紋身問題。他表示,紋身是公務員絕不能沾染之事,嚴重損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橋下徹親自擔任委員長的「服務紀律刷新項目小組」於2012年3月舉行第一次會議。橋下市長在會上指出:「在市政府這樣的工作場所讓人看到紋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他要求全體公務員必須填寫表格,申報自己是否有紋身,並進行處理。
據估計,大阪市政府和各區政府的公務員中,至少200人有紋身。橋下徹表示,不去除紋身,就得辭職走人。然而,部分女性公務員的紋身並不是在手臂上,而是在胸乳或隱私部位……
△根據谷崎潤一郎小說《刺青》改編的同名電影劇照
多數日本人堅信,紋身是黑社會成員才有的記號。這與國人對紋身的看法大體相同,但程度深得多。溫泉、游泳館、健身房這些可能裸露身體的場所基本禁止紋身者進入,主要是擔心其他顧客的反應,而且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就網開一面。
△電影《盜鑰匙的方法》中的浴池,中間飛起來的是不慎踩到肥皂的香川照之大叔。這裡的重點是大家都沒有紋身
「歧視紋身」不僅讓外國遊客不爽,也成了政府的心病。去年,日本共接待了1500萬遊客,創歷史新高,政府希望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時,遊客能超過2000萬。而據官方調查,1/3的旅日遊客將溫泉(Onsen)作為自己的旅行目的地。 眼下,日本正想辦法消除賺錢的阻礙。比如,政府計劃給遊客印發手冊,告訴大家紋身在此地被鄙視的現實;另一方面,旅遊部門建議溫泉、酒店專門準備一些貼紙、創可貼之類,給紋身者遮擋使用。 這樣看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要隨便脫衣服。
從古至今,好像紋了名字都代表愛你愛得深說到紋身/刺青(tattoo),就得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圖騰文化。紋身最早被用於求生,原始人模仿鳥獸皮毛上的色彩紋路,用骨針和不溶性植物汁液刺入皮膚,以此隱匿叢林、誘捕獵物。再後來,紋身被賦予崇拜、裝飾紀念乃至社團標誌等功用。
中國最早關於紋身的記載可上溯到周代,即公元前1100年左右。不過,紋身在當時主要用於刑罰,即「黥面、墨刑」。
2500年前,紋身由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的紋身最早記載在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和《後漢書·東夷傳》中:「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之差」以及「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當時的日本紋身,是在身上塗上類似動物的保護色,典型是以捕魚為生的北海道阿伊努人(the Ainu),他們覺得紋身可以吸引更多魚群。
到江戶時代(1603-1867),日本也開始將刺青用作刑罰,稱為「入墨」,專門懲罰被流放和無正式身份的「無宿人」。「入墨」的位置和樣式逐漸演變出了日本特色,比如廣島的「入墨」是第一次刺一橫,第二次刺一撇,第三次刺一捺,第四次刺一點,加起來就是單身狗的「犬」字。被刺上「犬」的犯人,基本就是等死了。
這時,澡堂子就開始鄙視紋身者了。幕府規定任何人不准私設澡堂,因為日本地震多發,房子不得不選擇木材作為主要材料。因此,防火就成了首要問題,長時間燒熱水的公共浴室必須設在開闊地帶。而既然大家都到一起光溜溜,胳膊上掛著幾道槓的人一目了然(此處請勿聯想)。
同時,紋身還成功進軍花柳界。在京都、大阪的煙花柳巷,性工作者為了留住嫖客的心,往往會在拇指指根到指甲一段紋上某人的名字,再加上「命」 字,表示愛情忠貞不渝。
這之後,紋身逐漸和浮世繪文化相融合。到幕府末期,日本紋身已經稱得上精美絕倫,形成了以Horimono(用精美紋身覆蓋大面積皮膚)為代表的固定風格。
想加入黑社會?先紋一對金蓮和西門17世紀末,隨著市民社會和文化的繁榮,裝飾性紋身超越刑罰用的刺青,開始流行起來。
這一時期,木版浮世繪得到了發展,很多畫家嘗試把浮世繪圖案運用到紋身上,這就為紋身提供了多種樣式和風格,圖案由單一發展到以動物和鮮花為主,波浪、雲彩和閃電為襯托的複雜圖案,部位由局部延伸至雙臂、雙腿乃至全身。
△豐富生動的浮世繪風格紋身圖(嚴肅臉)
政府一直對紋身持否定態度,結果反而使其獲得了下層民眾的青睞。九州的煤礦工人把紋身當護身符,沖繩的女性在手臂上紋身代表美麗和成熟,江戶(今天的東京),成為全身紋身的大市場。
1805年,由瀧澤馬琴翻譯、畫家葛飾北齋繪圖的《新編水滸傳》出版,插畫中水滸英雄身上或駭人或勇猛的紋身讓日本人痴迷。
△葛飾北齋畫的花和尚魯智深
這位日本浮世繪大家除了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奈川衝浪里》已經在中國山寨和服界到了爛大街的地步),還特別喜歡一些風格獨特的作品↓
而水滸傳風格的紋身描繪,到比葛飾北齋小30歲的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這裡,變成了這樣↓
△歌川國芳畫的水滸人物,浪子燕青
到19世紀中葉,日本人對紋身的狂熱追求遍及各個階層,消防員、建築工人、郵遞員和賭徒等經常露出皮膚的人,如果沒有紋身,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19世紀日本人紋身的照片(男)
△19世紀日本人紋身的照片(女)
而最愛紋身的群體,就是人們眼中的流氓。這些由不法分子、貧苦農民、勞工等一些下層民眾組成的群體,雖然被人鄙視,但受武士道精神和《水滸傳》的影響,進行各種半非法和非法活動,堅守嚴格的兄弟義氣,於是通過紋身表明自己忍耐痛苦的勇氣和對幫派的忠誠。
就這樣,紋身與日本黑幫「雅庫扎」(Yakuza)聯繫到一起,只要刻上了紋身,就代表永遠不能回到正常社會生活,是一輩子的烙印,而且紋身過程痛苦不堪,過程也就成為一種顯示決心和承諾的儀式。
搜嘎,為了忠誠就不要用電針,而是用傳統的長針一針一針來。
近代的日本政府不斷嫌棄紋身日本對紋身的開放態度結束於19世紀50年代。明治維新之後,政府鼓勵全民西化,比如穿上西裝。到1872年,紋身被日本政府明令禁止。 然而這張hot face貼上可洋大人的cold butt。政府覺得西方人會把紋身當作一種粗鄙行為,然而外國人卻對日式紋身充滿了好奇。當西方船員在日本港口上看到車夫和搬運工身上美輪美奐的紋身時,便傲嬌任性地「我也要」。為了「量大和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明治政府不得不在橫濱、神戶等港口城市開闢專門的紋身一條街,據統計,當時3/4的在日外國人都要紋身一日游。
△這張圖表明19世紀外國人在日本的三大愛好:抽菸、藝妓、紋身
不僅是外國船員,西方貴族爭相成為日式紋身的顧客,VIP名單上的第一位是1869年的英國王子阿爾弗雷德。12年後,喬治五世先去東京紋了一條紅龍,又去京都紋了一條藍龍。
△能想像這位大哥脫了衣服身上有兩條龍嗎?
一些影響世界局勢的大人物都有日式紋身,比如奧地利的費迪南大公,就是被刺殺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位,還有俄羅斯的尼古拉斯二世,就是1917年革命中被處死的末代沙皇。
而日本政府則繼續打擊紋身的「不良行為」,曾在1880年和1908年兩次對紋身進行查處。到二戰時,日本對紋身的禁令更嚴格,因為許多年輕人想借紋身逃脫徵兵,而天皇認為有紋身的人絕對是不愛國、靠不住的。
拯救日本紋身的,是美國人1945年,日本戰敗,盟軍的占領為紋身開啟了新篇章。
很多駐紮的美國大兵發現,之前的所謂日式紋身,例如「壽司」、「忍」,紋得跟鬧著玩兒似的,就像美國人到中國發現宮保雞丁不是他們平時叫的外賣那樣。真正的日式紋身牛X多了。麥克阿瑟專門和紋身大師二代目雕佑西進行了友好會談,認定紋身是一種值得保護的傳統藝術形式,宣布其在1948年合法化,從業者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做生意了。
此後,日本紋身一直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歐美一直很喜愛日本紋身,其中著名紋身師Sailor Jerry就將東西方風格成功融合,開創出全新流派,而他學習日式紋身的動機在於「珍珠港事件」:要學會這種日本人的玩意兒再打敗日本人。結果,他真的成為了許多日本紋身師傅的師傅。
今天,日式紋身以華麗絢爛的風格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一邊是歐美視為藝術、倍加推崇,例如洛杉磯的日美國立博物館就在進行為期半年的「當代世界的日本傳統紋身」大型展覽,而在日本國內,紋身還是遊客泡溫泉的大問題。
往極端一點說,正是外國勢力在拯救瀕臨消失的日式紋身。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