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拿的那塊板子叫什麼,有什麼用途?

MS News| 2016-03-12| 檢舉

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

咱先講段隋朝的事。

張威是隋朝的開國大功臣,拜青州總管,得賜錢八十萬,米五百石,雜彩三百段,權勢和富貴都有了。可是張威尚不知足,在青州大治產業,魚肉百姓。隋文帝知道了,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罷了他的官,撤了他的職,讓他提前在家養老。

後來,隋文帝祭祀泰山,群臣躬逢其盛,以前的老臣也都前來道賀。隋文帝看到了夾雜在人群中的張威,心有所動,對他說:「自朕坐擁天下以來,就對你委以重任,可謂推心置腹。可是你卻不修名行,唯利是圖,既不只孤負朕心,也連累了你一生名德。」

感慨過後,發現張威手裡沒有拿笏,就問:「公所執笏今安在?」張威頓首回答:「臣負罪虧憲,無顏復執,謹藏於家。」隋文帝說:「可持來。」張威第二日奉笏以見。隋文帝又語重心長地說:「公雖不遵法度,功效實多,朕不忘之。今還公笏。」於是復拜洛州刺史,後封睆城郡公。

上面所說的小故事中的笏,是一塊狹長的板子,《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是古代中國官員身份的象徵,是他們朝見皇帝時的必備用品。

唐朝崔琳子的子侄輩有幾十人在朝中做了大官,每年過節舉行家宴,有一張用來專門放置笏板的坐榻上就會堆滿了笏板,所謂「笏滿床」成為了當世美談,羨煞旁人,崔家也常常以此為豪。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就出現有那麼一句:「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有一個成語,叫做「袍笏登場」,原意說的是指官員打扮的演員登場表演,後來就直接表達為新官上任了。

按照《釋名》的解釋:「笏,忽也,備忽忘也。」也就是說,笏板最初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以將自己要對天子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為備忘提示用。《禮記·玉藻》的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

在紙張沒有發明之前,以「笏」備忘,確實很有必要。而紙張出現並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

南宋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今閣門習儀,以先笏叩額拜,謂之瞻笏,亦不知起於何年。」這說明笏只是作為一種禮節器具出現,已經不是單純用來記事了。「以先笏叩額拜」,即用笏板貼緊自己的額頭向皇帝行跪拜禮,擋住自己的臉,眼睛盯著笏板,謂之「瞻笏」,避免直視皇帝,表示出對皇帝的敬意。陸遊說「亦不知起於何年」,近代有學者考證,這一行為在商朝時代就開始使用了。

至於笏的製作材質,有玉、有象牙,也有木、竹等等。

《禮記》的《玉藻》稱:「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可見,什麼人用什麼材質,是有嚴格規定的。

紙張發明後,皇帝不再使用笏了,則大臣的用笏又重新劃定了等級。以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來說,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

《輿服雜事》稱:「古者貴賤皆執圭,書君上之政令。有事,則搢之於腰帶中。五代以來, 唯八座尚書執笏者,白筆綴手板頭,以紫囊裹之。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板,板主於敬,不執笏,示非記事官也。」

在唐德宗朝,出現過一個「擊賊笏」的典故。《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實列傳》記: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以笏擊泚,大罵,被殺。後以「擊賊笏」為稱頌忠貞或正氣凜然的典實。

清朝時,因為其朝服為馬蹄袖服飾,大臣見到皇帝就得打馬蹄袖「啪嗒」兩聲下跪,為了讓該過程乾脆利落,就廢棄笏板不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95248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