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睡,甭管大人物、小屌絲,都脫不出這點俗事,可惜,歷史課本向來不寫小事,所以,向大眾普及古代「衛生紙」的知識的,竟然是港劇《尋秦記》。
電視劇《尋秦記》片段
穿越回戰國時代的項少龍,夜宿趙國民居,內急之下,問老翁要衛生紙,老翁問了半天,才知道是擦屁屁的東西,在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注意,是插在土裡的竹片哦。
那麼,這個答案對不對呢?
參考30年前農村的現實情況來看,土塊、瓦片、乾草,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功能,電視劇里的場景也不能算錯,但說所有古人,尤其是王公貴族都是如此,就有些武斷了。
上篇文章說到,富貴人家如廁時的享受,可不止換一兩套衣裳那麼簡單,那麼,在古人稱為「拭穢」這個可能有「切膚之痛」的過程中,自然也會分出高下來。
網上流傳,中世紀的英國王室,方便後會用新鮮的鮭魚片清理,據說有消毒、去痔的效果;法國王室,則用一根繩子從兩腿之間穿過,前拉後拽,而且還是公用的;至於日本皇族,則會用溫水泡過3天的純天然材料,蟬的翅膀來擦拭。
上述說法,確實很特別,不過在沒有廁所的凡爾賽宮裡,我們肯定找不到這根國王、王后、太子們共用過的著名繩子,同樣,也很難想像東亞有哪種蟬的翅膀能夠長出巴掌大小,如若不然,那畫面真是讓人不忍直視……
可以確知的,還是羅馬人在公共廁所里的高招,一個公用水池中,放著若干根木棒,一頭裹上海綿,用過之後,再放到池中涮洗備用。
羅馬人的公共廁所,水池裡的是海綿棒。
至於中國人的「拭穢」工具,有史可查的,最早是在三國時代。
唐代佛學著作《法苑珠林》記載:
「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
這裡說到的「籌」,又稱廁籌,就是當時人擦屁屁用的工具,細說起來,還是一樁「進口產品」。
佛經《毗尼母經》里記載: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
解釋一下,就是釋迦摩尼佛在王舍城的時候,一個僧人上廁所的時候,用草擦屁屁刮破了皮膚,弄得身體很難受。這時候,釋迦摩尼就提了一些要求:
「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看這段話,裡面有各種「不得用」,還規定了拿來做廁籌的材料、長度,要求用過的廁籌不得再用,也不能放在乾淨的廁籌中,堪稱簡易的廁所衛生條例。
而這一套「上廁用廁籌法」穿入中國後,影響深遠,記載也是不斷。
比如西晉的名士劉寔到以生活豪奢的高官石崇家做客,突然想上廁所,進了一個大屋,裡面有掛著名貴紗帳的大床,又有兩個婢女錦繡香囊,還以為誤闖了主人的臥室,趕緊跑回去。
不想石崇說那就是廁所,劉寔再回去,仔細一看,婢女手裡錦囊里,包著的其實是廁籌。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奇葩,帶著妻子周后穿僧衣、戴僧帽,誦經念佛不說,還要親手為和尚削廁籌,怕傷到大和尚的尊臀,還要用臉刮一刮看木棍上有沒有毛刺。
木質的長條就是廁籌,使用時需拿在手裡旋轉。
看到這裡,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
在佛教傳入前,中國的王公貴人們,又該如何「拭穢」呢?沒有記載的秦皇漢武,總不會也用鮭魚片吧?
萬幸,考古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猜想的方向。
其一,竹木廁籌。
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1221枚漢簡,其中443枚的出土地,混有大量人糞,說明該處曾作為廁所使用。這個地點,至遲到漢宣帝末年仍在使用,而這些廢棄的木簡,或許是曾被拿來擦屁股,也可能是被丟棄在糞坑中。
其二,紙。
對,你沒看錯。在東漢蔡倫之前,中國已經發明了造紙術,一般認為是西漢末年已有紙張,而考古發現顯示,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中,已有一張繪製於漢文帝或景帝(前179-前143年)時期的紙質地圖。
既然有能夠書寫、繪圖的紙張,西漢初年的帝王們有沒有讓自己的屁股舒服一點的慾望,就很難說了。
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中出土的紙質地圖殘片。
反正,當紙不再是稀罕物什時,舒適的觸感,很容易征服那些自稱傳統的規條。比如唐代高僧道宣在《教誨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中就明確要求僧人:
「不得用文字故紙。」
之前的北齊人顏之推所作《顏氏家訓》中也說:
「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這些珍惜字紙的說法,核心仍在「字」,而不在「紙」,若是無字的草紙,自然不在禁止之列。事實上,在唐末阿拉伯人蘇萊曼《印度中國遊記》中記載851年來華見聞就提到:
「中國人出恭後居然不用水來清洗,僅用紙擦抹一下了事」。
到了元朝,皇家終於大用衛生紙了。
《元史》記載,忽必烈的兒媳婦伯藍也怯赤做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非常孝順,甚至拿臉頰來擦婆婆的手紙,直到柔軟合適之後,才允許拿去用。
此後的大明朝,更是在宮中設置了「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皇家「造幣廠」管做衛生紙,也算是一大發明。
只不過,在明人的筆記中,當朝的皇上並不滿足於用草紙。
明人謝肇浙《五雜組》提及:
「大內供御溷廁所用,乃川中貢野蠶所吐成繭,織以帛,大僅如紙。每供御用之物,即便棄擲。」
四川野蠶吐絲製成的絲綢拿來擦屁股,擦完即丟,這份氣勢著實不同凡響。到了明孝宗時,一個宮人把皇帝用完丟掉的絲綢收集起來,縫了一塊門簾,被皇帝知道了。
皇帝這時也覺得用絲綢擦屁股太奢侈了,責令地方停止進貢,改用紙張。沒想到,很多養蠶的農民因此而失業。皇帝只好又下旨恢復進貢,繼續用絲綢作手紙。
到了清朝,記錄最細緻的,還是《宮女談往錄》中慈禧太后的手紙製法:
「先把一大張白綿紙分開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把紙噴得發潮發蔫以後,用銅熨斗輕輕地走兩遍,隨後再裁成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斗在紙上 只要一來一往就做成了。熨兩遍,一是圖乾淨,二是要把紙毛熨倒了。不帶毛的紙發滑,帶毛的紙又發澀,只有把紙毛熨倒了的紙最好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8960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