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一個人第一次見到宋慶齡不震驚的,因為她實在太美了。美到什麼程度?美到令你一時說不出話,需要慢慢鎮靜下來的程度。
為了寫這本書,我訪問了許多人,幾乎每一個人都情不自禁地提到這點,直率些的往往第一句就說,而涵養深些或"身份高些的"則放在中間或最後說。絕無例外。下面曝光宋慶齡青年美照,少女裙裝美過明星…
我從小就容易被美感染,見到真美的人物,往往目不轉睛,千方百計地繞著看,追著看,甚至到忘了害臊、忘了吃飯的程度。才是六七歲的孩子,第一次讀到"秀色可餐"這四個字時,覺得真是準確極了,竟為人間會有這樣絕妙的表達方式而喊叫起來,痴笑不已,弄得媽媽直害怕。
長大之後,知道美是觀念形態的東西,帶有極大的主觀色彩。因此,美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常常是你認為美的,他認為不然;而令彼目定神馳者,此又未必欣賞。見仁見智,難得統一。像對宋慶齡這樣眾口一詞,甚至無分男女老少,從高級幹部,到司機、警衛、勤雜人等均無異議,倒也是平生頭一次遇到。
餘生也晚,無由得見,羨慕之餘,不免刨根問底。
"怎麼美?"
"說不出來的美。"
奇怪的是竟無一個人給我形容。
"你頭一次見她,她穿的什麼衣服?"
"旗袍。"
"什麼樣的旗袍?"
"深色的,她通常穿深色的。"
"是黑色的嗎?"
「好像是黑色的,有時還帶點小花或圓點的……"
這個麼,我從照片上原也見到過的,只好另作誘導。奇怪的是再怎麼細問,竟也問不出。一個答不出,許多人也答不出。漸漸地我明白了,衣服對她是不重要的,或者說,服飾與她已溶為一體,或只是為突出她本人而服務的。因此,一般不是搞藝術或研究美學的人往往很難說出。
於是我去找一個從青年時代就在宋慶齡領導下工作的戲劇家。
"請談談她給你的第一印象。"
他沉思默想了很久,突然靜靜地笑了,說:"哦,她真美……"
"比她的照片呢?"因為我覺得她的照片已經美極了。
"照片?那怎麼能比,人比照片漂亮多了。"
"哦?漂亮多少?"
"漂亮一千倍,一萬倍。"
這當然是藝術誇張了,但對別的人,他也這樣誇張嗎?要知道他是以美為職業的藝術家,對美是十分挑剔苛刻的。
他又不說話了,我只好從頭問起:
"你第一次見她,她多少歲了?"
"我想想,那時我剛二十多,她該已是四十多歲,不,不對,她是1893年生的,那時已經五十齣頭了。"
"還那麼美?"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54085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