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著要買 家長不肯買
一對年輕的父母牽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在逛Shopping。逛到兒童玩具區時,小男孩說什麼也不肯走了,他要買一輛小汽車。家長不給買,孩子哭鬧著非要買不可。家長剛開始還和孩子講道理:「家裡已經有很多汽車了,不能再買了。」孩子不聽,還是鬧著要。家長接著說:「今天已經給你買很多東西了,這個就不能買了。」孩子還是鬧,不肯罷休。家長忍無可忍,生氣了:「你這孩子怎麼這樣,這麼不聽話。」「寶貝聽話,我說了多少遍了,我們有很多汽車了,今天不能再買了……」罵孩子不聽,家長開始轉為哄。孩子還是哭鬧著要買:「我喜歡,我還要,還要。」家長開始提高聲音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不敢再說話了。家長高興了:「這才聽話嘛。走吧。」孩子被家長拖著走了,一臉的委屈。
用錯了招 害了孩子
帶孩子逛Shopping,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作為家長肯定免不了,上面的情景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個,家長需要掌握什麼技巧呢?教育專家認為,以下父母的招數都是錯誤的。
1.強行帶走
父母勝利了,小男孩不敢再鬧著要玩具,被父母帶走了,「不是我不想買,而是我害怕你了」。這個時候,親子關係就受到了影響。
有些孩子一看家長不肯買,就躺或坐到地上打滾哭鬧,但家長不吃這一套,你哭你的,我要麼打你兩下,要麼直接抱走拖走,才不管你如何撕心裂肺地哭喊。孩子的內心遭到重創,這類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會不斷地和家長對抗,直到長大了家長抱不動的時候,「給家長好『果子』吃。」
2.父母妥協
「我就哭,拚命地哭,讓其他人看著,看到你不好意思,你一定會給我買。」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哭鬧,馬上妥協,最終孩子如願以償。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三兩次後,孩子就會很有經驗了,更增強了他下次「哭鬧打滾的信心」。
專家觀點:孩子哭鬧 買和不買都不對
遇到孩子這樣「不聽話」的時候,給不給孩子買呢?「我會買」或「我一定不會買」,家長的答案不外乎這兩種。其實,買和不買都不對。
首先,家長沒有說服孩子,買了自己心裡不高興,覺得是對孩子的妥協;不買孩子心裡不高興,於心不忍。這表現出來家長教育孩子的不成熟。因為家長的不成熟才把自己夾在中間,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孩子沒錯,因為孩子只是「喜歡,想買」。
其次,孩子為什麼會哭鬧?很多家長說是想買,其實不是,孩子哭鬧,是家長沒有尊重他們。試想,從孩子懂事起去逛商場,看到的都是「家長想買什麼東西就掏錢買什麼」,但「為什麼我想買東西身上沒錢,向爸爸媽媽要,為什麼他們就不肯掏呢?」在孩子心裡,這是極大的不平等。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聰明對策:事先約定 事中提醒 事後總結
家長們會問,那到底要怎麼辦呢?
非常簡單,在每次出門前和孩子約定好:「孩子,爸爸媽媽帶你去商場,爸爸要買什麼,你要買什麼,媽媽要買什麼,除此之外,我們什麼都不能買了。可以嗎?」一般孩子會答應,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要商量好了再出門。
到了商場,孩子遇到不在計劃之內自己還想要的東西時,家長只要提醒他「我們說好的,不能買其他的」,你會發現孩子非常講理,盯著想要的東西,儘管滿臉渴望,但還是會同意:「那就下次再買吧。」還有些孩子在提醒之後還會要,家長千萬不能答應,因為是約定好的,這是家長建立威信,「說話算數」的最好時候。
回到家裡,再和孩子總結一下,「今天你想買的那個東西,我們討論要不要下次買」,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很重視我、很愛我,我一定要聽話」。
總結: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被告知要聽什麼話。孩子是最講道理的。孩子不講道理往往是因為無理可講。而約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長執行得要好得多。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