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的許村姑娘張海盈
從出生的那刻起
命運就和她開了個惡意的玩笑
先天性唇齶裂
小小年紀要承受生命之痛
但她卻養成了不服輸、樂觀的精神
她愛笑

張海盈和奶奶
張海盈不是沒幻想過海寧以外更廣闊的世界
只是,一轉身
她卻已開始感受命運的不能承受之重:
體弱多病的父親、
年邁的奶奶、
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
一家人的生活壓力,
沉沉地壓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

她不像其他女孩那樣有個「公主夢」
只有剛剛結束的高考
她說:
今後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照顧好家人
安安穩穩地過下去
……
前幾天,我們根據定位,來到張海盈的家——許村鎮茗山村張家埭。通往她家的小路上,汽車勉強通行。眼前這是一棟三層高的小樓,雖然外牆貼了藍色瓷磚,但看上去已有些年份了。
見我們到來,今年55歲的父親張天發從桌底下抽出一條長凳,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已經80多歲高齡的奶奶拿一把扇子在背後偷偷地幫我們扇風,這位思維已呈半清醒半糊塗的老人,嘴裡念叨著孫女。

父親張天發
當張天發講起自己和家庭時,笑容就不見了。
家裡唯一的新家具就是一張床
13年前,張天發被查出心臟二尖瓣關閉不全,做了一個大手術,至今胸口留著一道觸目驚心的刀疤。他還患有鼻癌。因為身體原因,讓他沒法乾重活,基本待在家裡。
說起這些,張天發有點痛恨自己病了。他說,是自己連累了家庭。此前,張天發做泥水工,收入還過得去,這個房子就是沒生病時蓋的。


環顧四周,這是一個貧寒的家。房間裡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家裡最多的是一沓一沓的病歷,還有張天發父子每天要按時吃的各種藥。
唯一一樣新家具,是二樓張海盈臥室里一張白色的小床。哪怕臥室只是毛坯的,但是能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張海盈對這一切已經很滿足。

在19歲以前,張海盈都是跟父母擠在一個房間裡,房間裡放兩張床。今年,她和父親一起把旁邊的雜物間騰了出來,父親咬了咬牙,帶她去買了一張最便宜的新床。
說著,張海盈指著房間的一個看起來依舊很新的書櫃:「這是我最喜歡的。」
這是在她上小學時,老師送給她的。老師曾問過她:「想要什麼心愿?」
「我想要書櫃。」她用稚嫩的話回答。
過了一陣,她真的擁有了一個漂亮書櫃,還是送貨上門,讓她覺得「太神奇了」。

張海盈說,這些年,她也受到過村裡以及學校很多好心人的幫助。
她不像別的女孩一樣擁有公主夢,也不經常穿裙子,「對穿著不挑剔,小時候很多衣服都是別人給的。」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她也有過「工作經驗」。曾在高二暑假時,在一家皮革廠做剪線頭的活,一個月拿了2000元。
她更會精打細算地生活,高中時每天的伙食費控制在15元以內。她去網上淘一些二手書,「便宜,而且很新,划算多了。」她笑了。

父母忙於維持生計,所以從小到大,她沒有吃過生日蛋糕,過個生日,不過她並不會埋怨。因為她深知這些錢得來不易,一直節省用度。
生理缺陷並沒有使她一蹶不振
這天,張海盈穿著白色T恤、牛仔褲,明亮的眼神,乾淨的笑容,扎著馬尾巴。只不過,她的嘴唇上留有一道明顯的疤痕。
「我女兒其實不是我親生的。」突然,媽媽徐水娟背過身,往記者身邊靠了靠,跟我們講了一個秘密。她儘量壓低音量,似乎擔心被女兒聽到。
徐水娟說,因為兒子從小被查出患上精神疾病,丈夫的身體也不好,不能再生,所以夫婦倆一直有收養一個孩子的願望。

母親徐水娟
20年前,張海盈出生時,唇部、齶部和齒床部分裂開——先天性唇齶裂。
這種先天性疾病幾乎在一開始就摧毀了她的命運——她出生後,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路邊,哭啼不止,被人發現後送到了福利院。
但正是在這裡,張海盈和現在的這個家庭相遇。「也許因為身體原因,父母才不要她了吧。」徐水娟嘆了口氣。女兒被親生父母遺棄時,沒有留下什麼紙條。
從福利院被領養回家那年,張海盈已經7歲。那時的她唇齶裂已經基本修復過,只是傷疤還在。
張海盈被領養回來後,張天發夫婦對她疼愛有加。生理缺陷並沒有使她一蹶不振。相反地,她有著不服輸和樂觀的性格,她愛笑。

唯一一次讓她難過的,是在初中時,一次課堂小組活動上,一個調皮的男生當著同學們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來:「為什麼你跟別人長得不一樣?你是兔唇吧。」
也許這是男孩一句無心的話語,卻深深刺痛了張海盈的心,她當場放聲大哭起來。如今,說起這些往事,她依舊會哽咽抽泣。
「遭遇過這些事,不管是誰,都有點難挺過去。」她的口氣有時像個大人,她說自己內心很苦,但希望始終保持樂觀、開朗、堅強。

張海盈喜歡心理學,曾擔任過學校的心理委員。遇到心情不好時,她會調整自己,或者把心情寫進日記里。
希望今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張海盈說,這次高考沒有發揮好,只能上二本院校。不過,她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規劃和想法。相比同學們對未來各種瑰麗的設想,她的理想顯得那麼「世俗」,「我想學護理或者會計專業,工作機會大,今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照顧好家人,安安穩穩地過下去。」
她把每所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專業、錄取名次等一一列出來了,其中還有一項就是學費。「太貴的學校不考慮。」她說。
說起學費,媽媽徐水娟心裡有說不出來的難受:女兒上大學後,每年上萬元的學費、生活費到哪裡去找啊?也有親戚都勸她,不要讓孩子上學了,家裡這麼難。
「農村的孩子,讀書是唯一出路。」一面是家徒四壁,一面是高昂的學費,但只有小學文化的徐水娟夫婦認定這個理,說借錢也要給孩子上大學。

在送我們離開時,張海盈突然一個人追上我們。然後,她低下頭看著自己的雙腳,並告訴我們,其實自己很早就知道不是父母親生的,「我其實並不介意我的身世。我要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還要感謝一路走來向我們伸出援手的好心人。」
在張海盈看來
雖然這個家裡日子過得緊巴巴
但這裡至少能盛開她的笑容
對於經歷過的苦難
她迎難而上
要用踏實的腳步、務實的行動
去實現逆轉
這名女孩堅強的笑容
你願意來守護嗎
弄潮兒名片:張海盈,20歲,家住許村鎮茗山村,低保家庭,海寧紫微高中畢業。
你想幫助這些學生嗎?
每年這個時候,和酷暑天一樣,海寧日報大型暑期公益助學行動——弄潮兒成長計劃總會如約而至。
今年是弄潮兒成長計劃的第十一季。十一年來,這項愛心行動從未改變。我們一直都在這兒,如果你在念高中或者大學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記得讓我們來幫助你。
這個暑假
讓我們一起傳遞愛心
記者:賀潔靚 王哲能
編輯:戴震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213834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