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藝術家 金 星
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讓我深深感到了什麼叫「孤獨」。
多少年來,我一回到家裡,已經熟悉了那種家庭氛圍,一家人熱熱鬧鬧,但有時也挺煩的。如今,三個孩子都長大了,一個個都出去留學了,為了照顧孩子在海外的學習,先生也經常出國。
前段時間,老公把小兒子送出去了。那天我從劇場回來,甭提多開心了,仿佛又回到單身狀態了,這麼大的房子就剩我自己一個人!喝著小酒,跳跳舞,覺得可幸福了。
但這種幸福感大概只持續了五個多小時吧,五個多小時後,就覺得心裡空落落的。沒事找事地到兒子房間看一看,再到女兒房間看一看,其實這時,已經有什麼走進了我的身體里——「孤獨」。
突然發現,我也不由自主地進入了「空巢老人」的狀態。對於這個發現的思考,不僅指向了我自己,同時指向了另外一個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人——我母親。
我突然想到我媽媽已經空巢二十多年了,每一天每一刻她都這麼過來的。我才過5個小時就開始有點兒受不了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是我這5個小時的多少倍!我和我姐姐都不在她身邊,她是怎麼熬過這麼些年的?
媽媽年輕時在國企做翻譯工作,50多歲時辭了職,到北京過起了北漂生活,開了個小小的旅行社。最艱難的時候,騎著板車把客人從飯店一直送到首都機場。
一個快80歲的老太太了,天天把頭髮染得黑黑的,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門談生意。還告訴我,不能不染頭髮,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簽合同。我說,媽,您再把頭髮染黑了,也沒人跟您談合同,年輕人都談不下來的合同,您就更談不下來了,但我媽特嚴肅地跟我說,哼,等我簽了合同你就知道了。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齡退休後,就是跟社會脫節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們無論在哪個階層都需要被社會、被家庭、被周圍所認可「我的存在價值」。當存在價值體現不出來時,心裡會產生很多落差。
中國老人可能把太多晚年生活寄予在後輩、晚輩身上了。有孩子、有孫子,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覺得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但這是以前,這一代的老人,面臨著我們國家數百年沒有過的變局,就是「四世同堂的夢想」只能停留在電視劇裡面了。
我母親也有這樣的心理需求:不想被社會所拋棄,覺得社會還是需要她的。用積極的態度,甚至說用假裝熱鬧的生活,來驅散、填補那份只屬於她的「孤獨」。
我特別了解我媽的孤獨,她一給我打電話,如果是在挑毛病,那肯定是她心情不好,也是她最孤獨的時候。於是就找點兒茬跟我吵個嘴。當時我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粗暴,就直接問她,媽,是不是沒錢了,給你寄錢吧。
其實不是。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支持,他們在精神上也需要更多的關注。
你有問過你爸媽關於孤獨的問題嗎?如果他們說,不孤獨。那你一定要小心了,因為沒有人把孤獨掛在嘴邊,說,兒子,我孤獨。不會的,尤其是中國人,嘴裡說的和心裡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長,更是中國老人的特長。 據公眾號「所有人計劃」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