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自媒體人咪蒙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老子買不起房,但買得起家》大概的意思是即便是租房子只要用心裝扮也可以過得像自己家一樣的有格調,最後還不忘在文後給幾件單品打打廣告。咪蒙的觀點我們不敢評價。
把租來的房子打扮的像家一樣的感覺,你就有家了?可能有,但是它或許缺了一分家的安穩。你必須要每三個月或者半年按時按點的把攢下了的錢交給一個叫房東的人。房東不會感謝你把他的房子打扮的有多像家的感覺,他們只關心你有沒有提前一個月將房租轉到他的支付寶或卡上,因為他可能也要還房貸,一到年底他還可能會急不可耐的提出漲一下房租,什麼外面的物價漲那麼厲害房租能不漲嗎?不漲?那你走吧!這個家不要你了,去另一個地方再打扮一個家吧。
租來的房子可以是家但常常又不像家,有時候在這個家裡你需要和別人合用衛生間,攤電費水費,夏天為誰多開了一會空調要多交幾塊錢電費錢而斤斤計較。甚至還要主動承擔起監管工作,夜裡起身查看別人是不是用熱得快燒水。真正的家中需要嗎?
不要為自己的某方面訴求找藉口,很多人都說租房可以湊合生活不能湊合,我就算租房也要租得像個文藝青年,這樣朋友來我這玩的時候一定會投來羨慕的眼光,醒醒吧孩子你的朋友可能早買房早就有個真正的家了。
有房和無房有時候差得可不僅僅是一個家,這個平衡從一個裝扮得像家的出租屋是里找不回來的,有房的人或許家裡父母的條件比你好,或者是他們看起來更會為自己打算一點,在你每個周末守著電腦看《奇葩說》、《奔跑吧兄弟》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當地的地產網上看著有用的房源信息,算著自己的收入能不能承受住月供,或者怎麼樣利用信用卡的帳期把工資多買幾個收益穩定的理財。重要得是,他有了房子大機率可以把戶口遷進來,可以不必再去每年去派出所辦居住證,不用再需要開某些證明時因為戶籍不在本地而動不動就得往老家跑。更重要的是,有房的人或許比你多了一份內心的穩定,多了一份看得見的未來。當然父母條件比你好這點就足以碾壓你好多年的努力了,高企的房價有時候折磨的不僅僅是一代人甚至是兩代人。
有房和無房並沒有在做人的尊嚴上有任何差別,只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眼光和某些制度規定上的偏差,會讓人膚淺到因為一套房子的因素而出現看法上的兩極分化。我們可以無房也可以有家,但有房與無房之間缺得不僅僅是一個家。改變這些不僅僅只靠你把租來的房子打扮成家,可能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的制度端付出更多的改變。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