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狠人的兩大狠招。

一種能力的提升,有兩種成功率最大的路徑。

一曰「馬太效應」,

二曰「久病成醫」。

倘若你踏上了這兩條路,卻又進入了需要克服巨大阻力才能達到目標的境地,那麼體現出來就是「對自己特別狠」的表象。而遇到這種狀態,最後崩潰的往往是阻力本身,而不是你。

「馬太效應」可以有多可怕?

看看那些從小優秀到大的人就知道了。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最最擅長的一樣東西是怎麼來的。

比如在我中學的時候,我最能拿來吹的,是我能快速背下整張元素周期表。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恰好在暑假提前拿到了下學期的化學課本,恰巧看到了書本後面的元素周期表,然後又恰巧地百度到了背誦前二十位的口訣,恰巧沒事幹試了一下,就背下來了前二十位。從此,我拿到化學課本,就會忍不住把自己背下的範圍擴展幾位。從20位到25位不難吧?從25位到29位不難吧?.......從110位到114位不難吧?每背一次,就馬上有一次滿足感,背完全部114位,就又有一次更高的滿足感。

114位毫無規律的怪字,你怕不怕?

然而不好意思,我就是把它背了下來。

然後我每一次想到這就開心,開心完就忍不住把它再背一遍,背完之後又是一陣自我陶醉。

於是我越背越快,今天能背完整張表,明天就開始挑戰30秒背完,後天就演變到了背完表正好跑完200米,大後天就變成100米。我體育中考的時候,就是腦內一邊背元素周期表一邊衝刺,來帶快我身體的節奏的。

直到現在五六年過去,我仍然可以14秒內把這114個元素過一遍。而這一切,僅僅是初三前的暑假,覺得背幾個怪字能裝逼的自我陶醉而已。

可能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你可能是小時候某個科目遇到了特別好的老師,或者偶爾完成了一次特別精心的作業,或者這科的某次測驗突然拿了個第一,或者課上用別人想不到的方法做出了一道難題。

總之在短時間內,這個科目忽然成了你的驕傲。你想到這一科就開心,你做著這一科的作業就開心地意識到自己是這一科的學霸,然後這個最初的自豪,就成為燎原的星火,一發不可收拾。

你系裡那個編程技術甩你十條街的geek,可能是始於六年級時寫下第一句helloworld的快感,始於任意設定貪吃蛇規則的自豪。

你同桌那個筆下生花量產範文的小作家,可能是始於一篇突發靈感而寫就的佳作,始於寫出優美句子時噴薄而出的陶醉。

這些最初的星火,或是出於天賦,或是出於運氣,或是出於父母老師的引導——而由於這種初期輕微的優勢,你的興趣慢慢地擴大,快速地擴大。

終於,蝴蝶的翅膀製造出了颶風,四散的裂變中子燃遍了整塊裝藥,指數爆發的力量橫掃了你所有的懶惰和困難,這種早期優勢的擴大,就製造出了人們驚嘆的「天才」。

而這時神擋殺神的你,忽然碰上了更艱巨的目標,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戰,遇到了更困難的條件,於是你不得不廢寢忘食,拋棄社交和戀愛,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戰。於是就有了一個個「對自己狠」的人。

「久病成醫」可以有多可怕?

我最崇拜的辯手中,有一位就是這麼來的。

他叫林正疆。

他高中時參加辯論社的原因是,想治好自己的口吃,所以參加的辯論,想鍛鍊自己。

然後他從高中辯到了大學,辯到了國際大專辯論賽,至今幾十年過後,他成了華語辯壇最頂尖的幾位宗師之一。聽他的辯風,鏗鏘有力,正氣凜然。沒有人能看得出來,他竟然是一個口吃過的人。

我知道有人會說,無非就是成功學的勵志雞湯而已。你想要說的,無非就是要堅持要努力要奮鬥嘛。

錯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

一般這種勵志故事的模式總是這樣的:一個人一開始特別廢材,然後他又特別痛心於自己的廢材,所以他化悲痛為動力,發奮圖強,最後成為一代宗師。

所謂頭懸樑錐刺股,所謂退婚流廢材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都是這種模式。

很多人把這些故事用來給那些生活中一樣廢材的人一點安慰:你看,廢材是可以成功的,正因為他廢材才成功,廢材才好咧。

但是,這些故事真正的底層邏輯是:如果你發自內心地頭疼一件事夠久,你就會對這件事漸漸地一發不可收拾,然後成功。

這就叫「久病成醫」。

令人驕傲/頭疼的,都可能變成你擅長的

你天天頭疼一件事情,你在任何時候都會把這件事視為正事,給它更高的優先級。

你發自內心地頭疼怎樣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你就會忍不住一天到晚踱來踱去地模擬演說,稍微有一點想法就忍不住琢磨怎樣更有表現力地將其表達出來;

你發自內心地頭疼怎樣寫好一篇文章,你就會忍不住地把幾個字眼推敲半小時,一句話嘗試十八種表述;

你發自內心地頭疼怎樣學習更有效率,你就會忍不住在任何學習的時候停下來反思,你會極度敏感地對每一個學習中的現象嘗試給出解釋。

於是,你遍歷了幾百類表達的邏輯模式,積累了幾千次推敲文字的經驗,留意了上萬個生活現象中有意思的瞬間。

最害怕自己表達不清的人,最後反而成了表達得最清晰的人;

最頭疼自己文筆拙劣的人,最後反而成了文筆最好的人;

最擔心自己不懂某樣事物的人,最後反而成了最懂某樣事物的人。

我絕對不敢說我在這些領域特別厲害,但這三個頭疼,我一直都有。這其實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表述不清被人誤會,於是我成了校辯論隊的四辯;

我最羞恥的事情就是文章無思想無邏輯,於是我在知乎上拿了十餘萬贊;

我最渴望的事情就是搞明白學習的原理,於是這十幾萬贊都是這個話題來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我有時會和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會忽然忍不住模擬一個意思的表述,在別人看來就是個口中念念有詞的神經病;

我曾經為了研究學習方法,廢掉了高二整整一年,然後才發覺空想是一條死路。直到現在,我仍然忍不住會做調查和總結,反思學習中的諸多現象。

是的,這些動機可能一開始很功利,我頭疼表述一開始是希望自己能夠出口成章,讓妹子崇拜我;我頭疼寫文章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文筆和思想,讓妹子崇拜我;我研究學習是為了變成學霸,讓妹子崇拜我。

然而最後真的有妹子看到我的文章欣賞我,聽到我的談吐喜歡我,對我每一篇寫下自己思考的知乎回答點贊,最後和妹子在了一起之後,我卻發現,這種「忍不住」,是停不下來的。

就像金蟬脫殼一樣。

即使真正最初的動機連自己都忘了,僅僅保留下這個「忍不住」,就足夠了。多少人科研的動力,是出於對當前問題可望不可即的不甘心;多少人跑步的愛好,一開始又是源於對自己肥胖的極度自卑。

而這時神擋殺神的你,又碰上了更艱巨的目標,找到了更刺激的挑戰,遇到了更困難的條件,於是你不得不廢寢忘食,拋棄社交和戀愛,去投入那昏天黑地的苦戰。於是就有了一個個「對自己狠」的人。

狠起來,漸漸就成了良性循環

這兩條路的本質,在於能夠產生一種「良性循環」。

因為某種強烈的動機,或是因為強烈的成就感,或是因為強烈的渴望,持續地作用在一件事上面,你就會「忍不住」做它。

然後你會發現,你的位置,早已不知比那些辛辛苦苦走走停停的普通人,領先了多少。

當然,領先導致馬太效應,落後導致久病成醫,並不是一個必然的事情。星星之火也可能熄滅在濕草里,裂變反應也可能因為達不到臨界體積而無法進行。

這種反應,你所驕傲/頭疼的事情越是那些可以隨時隨地投入時間,越是容易徹底地投入,能發生的機率就越大。比如思考辯論就比學英語好進入,因為前者更容易隨時進入。

本身越是懶惰的人,這種反應的門檻就越高,越是勤奮的人,門檻就越低。

比如我就是一個比較懶的人,所以我喜歡的那三樣東西,都是能隨時隨地思考,而且思考的時候還能充分接觸問題的。

我同樣也頭疼過英語,驕傲過數學物理,但這種反應,由於自己太懶,門檻過高,於是這種反應沒有發生。所以一直特別佩服那些愛好數學英語的人——他們的勤奮也是能夠讓反應進行下去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5312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