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要捨棄繁體字搞個簡體字出來?

韓英倫| 2017-03-08| 檢舉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當語言變成文字之後,它另外的一個功能出現了:文字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知識。那麼,文字必須要儘可能的做到易寫,易認,易記,才可以成為大眾的工具,而不是僅僅作為象牙塔階層傲慢的標誌。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演化到今天的簡體字,每一次進步,無不體現了這三個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一種文字,能用最少的符號,記錄複雜的語言,它就是最高效的文字。世界上最符合這三點的是拼音文字。可惜的是,中國的同音不同意的字實在是太多了,中文拼音化的路走不通。但是,簡化字好識,好認,同時還大大提高了漢字的書寫速度,對於提高全民的識字率,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所以,那些攻擊簡體字的人,如果不是出於政治偏見,就一定是出於無知——對文字作用的無知。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台灣人譏諷大陸的段子,說大陸人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字體簡化。他說:「漢字簡化後,親(親)親不見,產(產)產不生,鄉(鄉)鄉無郎,愛(愛)愛無心,備(備)備無人,厰(廠)廠空空,麵(面)面無麥,進(進)進不佳,衛(衛)衛無行…」並試圖以此證明大陸人沒有文化,亂改字體。然而這只不過是你們弄巧成拙,自欺欺人的小聰明罷了,毫無意義。如果按照這種小聰明的邏輯,大陸完全也可以反唇相譏說:「漢字簡化後,黨內無黑,團中有才,國含寶玉,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雖丑無鬼,只不過台無吉,灣無言。窮不躬,權不佳,車不行田,堅不稱臣。無鹿亦能麗,無巫亦能靈,無水亦能滅,無火亦能勞,無曲亦能禮,無手亦能擊。辦事左右不辛苦,墾荒何必靠豺狼。」然而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不是我們不懂得反唇相譏,而是我們不屑於此,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

事實上,漢字簡化不僅優美而且易於書寫和辨識,引入西方字母作為漢字拼音又實現了從鍵盤輸入上的與國際接軌,而無需單獨設計中文字根鍵盤。這種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精神才是正統的中國文化之精髓。而你們那種抱殘守缺的行為反倒是一直被中華文明所唾棄的食古不化行徑。

文字可以說是名族文化的載體,名族的象徵。正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文字也是名族的名片。中國文字的書寫是對情操的陶冶,她是藝術。簡體漢字,還有新興網絡用語。她們都是特定社會歷史的產物,她們的產生才幾十年甚至十幾年,但他們被廣大人所接受,運用,並廣泛傳播。她們都是從舊事物中萌芽、演變、發展起來的。發展的實質不正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辯證的否定。她們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特徵的新的表現形式。簡體漢字不正是來源於繁體漢字嗎?她就不是中華文化嗎?她和網絡文化就不能為我們的子孫繼承聖人絕學,成為華夏兒女最具時代感的名片嗎?

她們的產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提升了我們文化的吸引力,利於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新中國以後,為了迅速掃盲,提升我們整個名族的文化素質。我們要認親繁簡之間的關係,二者之間的矛盾相信還會繼續存在,但她們都是對我們文化的一部分,用什麼字體是我們每個人的自由,那些鼓吹只有繁體漢字才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之人,不是你走極端,就是你別有用心。你標榜維護傳統,可是你忘記了孔子的「過猶不及」,中庸之道。 盲目否定繁體字也不對,她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她是簡體字的前身,她也會永遠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中,被我們賦予新的時代特徵所繼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44150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