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今,唯一一個不與外族通婚的民族

韓英倫| 2016-12-18| 檢舉

在美麗的雲貴高原南疆,在神秘的原始森林綠蔭下,居住著一個自稱為倮人的彝族支系,雖然有電視傳輸線和外界聯繫,但他們至今仍不與外族通婚。這裡還是一方凈土,路不拾遺,夜不上鎖。善良、勤勞、聰慧體現在每一個倮寨人的身上。即使是不識一個字的倮寨女人,編織出的花衣裙,不用圖稿,就能蠟點成色彩鮮亮協調,花案鮮活美麗的裙子。

透過裙子色彩斑瀾的花樣,不用問倮寨人,就知道誰是沒談過戀愛的姑娘,誰是新媳婦,誰生了小孩,誰做了「老人」(祖母)。有趣的習俗有許多,如果寨的孩子十歲前有剃頭髮的習俗。男孩把頭上的頭髮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撮頭髮以示兒童未成年。

女孩子則是在剃頭時,把全頭的頭髮剃掉,只在前腦門上留一撮兩寸左右長的頭髮以示女性。這種奇怪的成丁禮無不使人感到古寨的神秘和悠久。更奇異的是高原倮人奇特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全寨竟沒有看到一個醜陋的男人和女人。

雲南倮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其民族習俗與語言,卻不同於本民族的其他支系,至今仍傳承著許多原始的生活習俗與稻作文化。倮人是他們自己對外的稱號,分布在雲南東南部的麻栗坡、廣南、西疇等縣。麻栗坡縣有白倮和花倮(近來也有學者認為花倮是占黑倮)。

白倮聚居在新寨鄉和新寨村和城寨村,有306戶,1682人;花倮聚居在董干鎮的馬崩、永利和者挖村,有85戶,410人。倮寨人至今不與外族人通婚,只在倮寨內部倮人與倮人之間聯姻。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少有的語言和生活習慣保存原始、完整、奇特的民族寨人之一。

城寨村地處麻栗坡、富寧、廣南三縣交界處,距縣城134公里,距鎮政府駐地41公里,距村委會駐地8公里,東與富寧縣木央鄉接界,南與董干鎮回龍村委會相連,西與新寨村小組為鄰,北與廣南縣黑支果鄉隔河相望;面積有8.99平方公里,海拔1352米,年平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31.9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

城寨村雖然全部是彝族支系白倮人,但其衣食住行與其他地區彝族相比,存在較大差異。11月26日,記者在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村寨里採訪時發現,總共幾百口人的村落,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或者學習,只剩下年長者帶著孩子留守家園。

然而,這個村落至今還傳承著原始而古樸的生活方式,保留有真實完整的古樸著裝、奇異的民間風俗和獨具特色的杆欄式建築……城寨的白倮人從五六歲開始就跟著長輩們學習歌舞、點蠟、刺繡、建築等各種技藝,勤勞的他們多半是能工巧匠。因此,無論是粗獷、灑脫的杆欄式建築,還是細膩、大方的白倮服飾,都在傳承和敘說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沒有文字,白倮文化在火塘邊口耳相傳

城寨白倮人沒有文字,一直以來,他們傳遞信息的方式都是口傳。據悉,白倮人經常在晚飯後和農閒時,聚集在火塘邊,聽老人講族史、傳說、風俗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火塘口傳文化。

城寨的白倮人說,他們的祖先來自崑崙山,但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到底是何時從遙遠的崑崙山遷徙而來,已無從考證。國家級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村民陸孝宗告訴記者,根據老人們傳下來的故事,在很久以前的某一年發生了特大自然災害,他們的祖先經歷了長期的遷徙過程,最後在麻栗坡縣境內發現了一塊寶地,便在這裡開荒定居,後來形成了城寨。

據麻栗坡縣住建局副局長李波介紹,如今普遍認為城寨形成的時間是清代,但白倮人最初來到城寨的時間還要更早,可能是明代。另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城寨白倮人至少在元朝時期就遷徙而來,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白倮人的口傳文化,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史詩等。這些口傳文化,在白倮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幾乎每一個祭祀和節日慶典都有自己的傳說,此外還有關於建築、喪葬、舞蹈等的傳說。

記者了解到,城寨村白倮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比較集中。在村子內,有一大批系統掌握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間大師,該村的陸孝宗、陸友權分別被列為國家、州級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陸天文為雲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俗類代表性傳承人;莫文安為州級民間建築傳承人;陸成瓊為雲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族民間美術師。

其中,年紀最大的陸孝宗今年已60多歲,他精通白倮人的民間舞蹈、民歌、器樂等。掌握銅鼓舞、二胡舞、蕎菜舞等20餘種彝族白倮支系民間舞蹈,掌握彝族白倮支系歷史歌、建房歌等150餘首民歌,並能有聲有色地講述各套民歌、舞蹈的產生、形成、演變,以及內容、含義、傳說等。2007年6月,陸孝宗被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8年2月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37712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