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面臨「迫婚」同志的幾條意見

少帥| 2016-12-03| 檢舉

給面臨「迫婚」同志的幾條意見

第一,對待你自己的態度:「思內」、「思外」

1.「思內」

真實、客觀地看待你自己。現代科學已然證明了,同性愛很大一部分是有基因決定的。所以你就像一個擁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人一樣,也許弱小,但決不可恥,更沒有必要感到自卑。

2.「思外」

審慎地思考你的環境。考慮一下你的家庭環境和工作背景,再來決定是否出櫃,是否結婚。人人不同,家家各異。真的就是有的同志自己想要找個z非同異性做伴;也真的是有些家長能夠接受自己孩子不同的性取向。但你自己的環境如何,你自己最清楚,所以只有你能夠決定怎麼做。

第二,對待父母的態度:「不從」、「不抗」、「不怨」

很重要的一點,也許你很樂意找個非同異性做伴;也許你的父母已經接受你的出櫃;但如果你考量的結果是:你心中不情願與非同異性結婚,你的家庭條件也不允許你出櫃,而你的父母又在一刻不放鬆地逼迫你結婚,所以你很快就頂不住了。那麼,可能你需要繼續向下閱讀了。

1.「不從」

你的確該感謝父母養育了你,他們為你付出很多,值得你去回報。但不要忘記了,你的父母並不能替你生活,也不能決定什麼能讓你覺得幸福。所以你父母的意見可以是十分重要的參考;但絕對不能成為你的決定。我這裡講的「不從」是不「屈從」於你父母的命令,而不是與父母對著干!也許你最終考慮的結果和你父母的命令不謀而合,那就放手去做吧,因為你是「從」了你自己,不是「從」了你的父母。如果你的選擇與父母的意見不同,那真的沒有必要屈從於他們的意志。因為你今天為了所謂的「孝順」勉強結了婚,日後經受了莫大的不幸再咒罵、埋怨父母,那豈不是更大的「不孝」?!

2.「不抗」

所有的事情都要講求策略,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也一樣。我並不是教你學壞,去和父母耍心眼,而是想告訴你:你和你父母的關係不一定是激烈的對抗,可以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所謂「不抗」,就是說你在結婚問題和父母的命令有分歧,但是你並不用粗暴簡單地對抗手段去阻止他們,而是採用柔性手段讓他們「不得不」甚至「樂於」去接受你的選擇。其實有很多種方法:講道理和舉例子說「婚姻可能的不幸」是最通俗的;嘻哈打鬧卻不就範也不失為「拖延」的良好方式;或者乾脆就每隔個三兩天就帶回個異性讓父母麻痹直至放手不管;如果你還小就從現在開始給父母灌輸你是「獨身主義」的信息。方法總是有的,只要你想。

3.「不怨」

有一點很清楚,就是父母總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們好。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提出異議,我們就記在心中,將來不這麼武斷地對待我們的後輩就好。然而對待父母,切不可直抒胸意,「不怨」他們的武斷,而是該虔誠地認同他們的恩德並感激地珍惜。眾生都於我們有恩,更何況我們的父母呢?所以,無論他們做什麼、說什麼,都不可以怨恨他們。只要自己心中有數,知道如何去做自己認為對的,知道如何與他們溝通就好了。其實想想就明白了,你怨恨別人是苦了你自己,那麼怨恨你的父母,就更是苦了你自己。所以「不怨」是最重要的情感屏障。

第三,對待社會的態度:「不理」、「不述」

1.「不理」

社會上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有。你若個個在意、樁樁上心,豈不是要把自己累死。對於那些支持同志的聲音,感謝並儘可能去附和;於是那些詆毀同志的論調,就不要在意由他去吧。至於關乎你個人的,如果某人懷疑你的性取向,並四處造謠,你一樣不要理他。如果是條瘋狗咬了你,難道你也要趴下來反咬他一口嗎?

2.「不述」

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有人好奇地奚落你:「為什麼還不結婚?」這樣的時候,對方往往對你已經有所察覺了。這時候的解釋將被認作是掩飾,所以乾脆以「清者自清」幾個字來對答,其餘一概以笑應對,自然能應付過關。所謂「沉默是金」,很多事情說的越多錯的越多。你自己不說,別人少了一項非議的基礎,何樂而不為?

最好的辦法是從頭規劃和經營。認識自己的過程,就是規劃自己人生的過程。從最開始就以提升自身素質和修養為最基礎,在了解自己存在的正當性之後便開始設想所以的可能,推導出可能的威脅之後就去經營著排除威脅。有個規劃之後,就可以投入經營了。其實從高中開始就給周圍的人灌輸「獨身主義思想」,就是個好方法。雖然不一定能夠阻止他們的迫婚企圖,但至少不會使你「不結婚」的主張顯得如此突兀,從而引起他們的懷疑。也會給你的父母有個心理準備,並在你的親族、朋友和同事間形成一種既定的趨向性氛圍。

以上,算是我給面臨「迫婚」同志的幾條意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祝福你們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自在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36119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