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為避免傷害,同志需要多大勇氣
文 | 陳雪
美國當地時間6月12日凌晨發生在奧蘭多(Orlando)一間同志夜店 Pulse Club 的大規模槍擊案造成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傷。嫌犯被確定為29歲的美國公民奧馬爾·馬丁(Omar Mateen)
「今天對於同性戀社群(LGBT)來說是令人悲傷的一天」,「對於同性戀社群的襲擊就是對我們所有人的襲擊」。——美國總統歐巴馬
(以上引文出自網絡新聞)
奧蘭多同志槍擊案發生時,人們如此震驚,「為什麼選擇同志酒吧?」各方說法不一,起初馬丁的父親說,馬丁是因為在酒吧看到男同志接吻心生反感才犯下此行,但後來警方又查出嫌犯本身可能就是同志,如今馬丁犯罪的動機與心理狀態已經無法正確了解,無論他是否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困擾,無論他自己是不是同志,我認為「恐同」這一心態,才是造成槍擊事件的核心原因。
所謂的恐同,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同性戀恐懼症(英語:homophobia)簡稱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的排斥,包括反感、鄙視、厭惡、仇恨、偏見和歧視,可能是基於非理性的恐懼,有時也涉及到宗教信仰。可推廣至性別歧視的一環。」
▲ 《斷背山》電影劇照
多年前美國金獎電影《美國心玫瑰情》描述一位對同性戀最排斥的軍官角色,本身就是位同志。「恐同症」不只會在異性戀身上,也會在同志身上發生,這種「恐懼症」根深蒂固,反撲力道甚強。李安的電影《斷背山》里,主角恩尼斯一直不敢跟自己深愛的傑克走,就是因為小時候父親帶他去看被人打死的男同志的屍體,甚至到最後傑剋死亡時,他都還認為可能是被人打死的。恐同症是由長久以來傳統價值箝制形塑出「同性戀有罪」的思想轉化而成,即使經過一次又一次平權運動、經過各種思潮的洗禮,依然殘存,可能隨時發酵釀災。
關於同志酒吧的文化,我想起一本自傳體小說,書名是《藍調石牆T》(Stone Butch Blues),作者是跨性別運動的鬥士費雷思(Leslie Feinberg),本書翔實呈現了60年代美國擁有像費雷思這樣的性別特質(台灣稱做T,美國稱為Butch,泛指外型較不符合刻板印象中之女性的女同性戀者)的人們,在當時保守壓抑社會氛圍里的艱困處境。
書中的主角潔斯,自小就不像女孩,她不喜歡穿裙子,不玩洋娃娃,生長在勞工家庭,年少時因為偷穿父親的襯衫西裝被父母帶去看精神科,住院兩周。潔斯從小就因為這種「不男不女」、不標準、難以歸類的性別特質飽受異樣眼光,受到周遭男生的欺凌,她亦無法好好定義自己,不知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差錯。直到高中時在朋友介紹下她自己摸索到了「提夫卡」這家同志酒吧。
「我在那兒看到的景象,令我抑止多年的眼淚奪眶而出:打領帶、穿著西裝、壯碩、魁梧的女人。她們的頭髮油亮,服帖地往後梳起—完美的鴨尾式髮型。她們是我見過最英俊的人。有幾個正在跳著慢舞,舞伴穿著緊身裙和高跟鞋,手溫柔地撫觸著她們。」這是潔斯第一次進入同志酒吧里的強烈震撼,「那就是我一生最希望的事啊!」
▲ 費雷思(Leslie Feinberg)/陳婷/商周出版/2006年
當時的美國,社會仍服膺「男三件,女三件」的《羅勃議事規則》(編註:《羅勃議事規則》本質上屬於對社團和會議進行有效率的民主化運營的操作手冊,目的在於使各種組織能有相同的議事規則,是目前美國最廣為使用的議事規範),酒吧里隨時會有警察衝進來,檢查人們是否具備男性三件或女性三件的標準服飾,這些穿著男裝的T,或打扮妖嬈的扮裝皇后,會被強迫帶到警局,這些警察粗暴地對待他們,任意撕扯、毆打,甚至強迫這些T與扮裝皇后做出最讓他們感到羞辱的事(口交、裸露身體甚至遭到強暴)。一切仿佛極其自然,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就活該受到懲罰。然而即使如此,潔斯與她的朋友們依然冒著危險,在夜裡走進這些酒吧里,為的是尋找同伴,尋覓真愛,為的是可以短暫地「成為自己」。
四十多年後的美國,早已經歷「石牆運動」與各種風起雲湧的同志運動,不知有多少同志為此流血流淚流汗,才爭取來各種對同志權益的保障,一州接著一州通過同志婚姻合法,直到歐巴馬宣布整個美國的同志婚姻都受到法律保障。
如今同志酒吧已經不再是同志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出入的地方,「男三件女三件」這種荒謬無稽的規定也早就取消,同志們甚至可以在大街上就穿上男裝、扮起女裝,電視或電影里,有不少出櫃的同志藝人,「扮裝」無論是男扮女或女扮男,都不再被視為異端,甚至價值翻轉,成為一種「美」「時髦」「前衛」的符碼。
然而一聲槍響,緊接著更多的槍聲,哀嚎、逃竄、悲鳴,時空仿佛倒轉了四十多年,又回到那個同志酒吧既是同志們相濡以沫、互相取暖的場所,也成為隨時可能被逮捕、傷害、拘禁的地獄。
看似個人觀感的「歧視」可能發酵成「傷人無數」的恐怖攻擊,這事件提醒我們,消弭歧視、「同志平權」,接受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性傾向、性偏好與性特質的人們,消除「恐同症」,不僅是關於同志的權益,更關乎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因為歧視、醜化、恐懼都會引發恨,而無論是恨自己或恨他人,最後導致的都是傷害。
文章最後我想引用網絡上一位參加費雷斯簽書會的網友所寫的心得:
「我太愛這本書了,當我聽到費雷思本人到台灣舉辦簽書會時,我提早一個小時就到了會場,然後默默坐在第一排。當與談結束後,我沒有急著簽書,反而仍然靜靜坐在位子上等待與會的人員散去。當參加活動的人都差不多散去時,我單獨走到費雷思跟前,我只想單獨問他一個問題︰『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繼續忠於自己?要如何才可以不要這麼辛苦,不要這麼痛?要怎麼樣才能改變這個社會?』
我還記得他回答我說︰『改變社會要從身邊的朋友開始,一點一點去影響整個大環境。同志運動的存在就是為了可以擁有不需要同志運動的一天。』我說︰『可是我好害怕,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其他人的觀感。』他說︰『我不會告訴你不要恐懼,我也會有手足無措的時候,重點不是無畏,而是即使害怕還是去堅持做對的事情。用你的行動去改變其他人,即使很緩慢也沒有關係,重點是要站出來。』」
我們必須努力,站出來,去行動,直到再也不會有人因為自己的性傾向、性特質而受到歧視與傷害的那天。
【注】本文原標題為《當恐同成為恐怖行動》
【作者簡介】
陳雪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台灣著名小說家。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