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同性戀,和你無關
我不知道我是誰,但我知道我做的沒錯。
「同性戀」,這一個群體,自古有之;而這一個詞彙,卻是時代的產物。
每一個人,都是赤條條的來到這個世界上,而後又赤條條的離開。身外之物終將化為塵土,唯獨遺憾的是,也許至死也終究無法明白自己到底是誰?最後,只能帶著這個幾千年都在討論的問題匆匆離去。
從小到大,從學校到社會,我們的社會角色不停地轉換,甚至有時候也會在不經意間被貼上某種標籤。標籤有好的,也有壞的,其實,所有的這些稱呼到底也不過是個代名詞罷了,但往往會使很多人迫於壓力而生活在標籤的影子下。放眼當下,當所謂的「同性戀」逐漸浮出水面的時候,社會對「同性戀」這個代名詞也越來越刻板化。
準確的來說,「同性戀」應該屬於一種學術名詞,但隨著大家的誤解,幾乎把所有發生過男男性行為的群體都稱之為同性戀,這是不科學的。在社會刻板化的理解之下,「同性戀」不斷地趨於貶義,最後成了一個讓很多人都難以啟齒的標籤。
上個世紀,受到科學發展的限制,同性戀一度被視為精神疾病。但現今,遺傳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科學都證明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甚至受到遺傳與環境的共同影響。換句話來說,蘋果長在北方是紅蘋果,蘋果長在南方變成了青蘋果,難道就可以說這些蘋果都是壞蘋果嗎?顯然是不行的。然而,即便現今的科學能夠證明同性戀受到遺傳與環境的共同影響,但依舊沒有一種測驗手段或標準能夠直接將一個人判定為同性戀。
試想想,當一個人被冠以同性戀的稱呼,這個看起來似乎存在某種評判標準但又更傾向於主觀意識的標籤時,豈不是太可笑了?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會經歷自我探索階段,這期間也包括對性與性別的探索。這似乎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不管性別也好,性取向也好,還是愛情也好,實際上這些維度本身就具有不定向性。因此,我們不僅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甚至無法判別同性戀是否就是精神問題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那還需要治療嗎?顯然是不需要的。而且,在我們無法判斷個體是否為同性戀的前提下,對於個體的性取向,我們也是不需要治療的。因為不管是同性戀還是同性性取向,這些都不屬於心理疾病的範疇。
但是,學習心理學的人都應該知道,通俗地說,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心理問題。而嚴格意義上,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環境的污染以及飲食不合理等原因,不僅是每個人的生理處於亞健康狀態,實際上每個人的心理也處於亞健康狀態,並且隨時都會因為某種生活刺激使心理轉變為不健康的狀態,從而引發心理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稱之為「同性戀」的一類人群需不需要進行心理諮詢呢?答案是肯定的,每個人都有維護心理健康的需要。為了便於討論,下面依舊使用「同性戀」這個概念來廣泛的代稱這一類人群。
既然作為同性戀或同性性取向本身不是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那同性戀又有什麼心理問題呢?實際上,同性戀和其它人群一樣,不僅具有每個個體都會遇到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會因為「同性戀」這個標籤或刻板印象而存在其特別的心理問題。
第一,自我概念或認知障礙
在這裡,之所以不用大家常常提到的自我認同障礙,是因為自我認同這個概念傾向於把個體判定為同性戀,然而上面我們提到,實際上同性戀是沒有辦法進行嚴格地測驗或判斷的。如果一旦個體進行了自我認同,有可能會使個體在不是同性戀的情況下,因為自我暗示而變成了假性同性戀,最後背負著當下社會對同性戀人群的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
當然,自我概念或認知障礙是同性戀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這是因為個體在進行性與性別的探索時期,因為其自身的探索結果與社會倫理產生衝突而導致的矛盾心理,甚至會在將來因自我概念不清晰而導致同一性障礙,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二,刻板印象壓力
雖然隨著社會的開放以及人們對同性戀的了解,人們逐漸開始理解並包容同性戀人群,但社會整體態度還是保守的,畢竟各種態度觀點不一。由於同性戀在上世紀被列為精神疾病,這所造成的不良社會刻板影響使同性戀這個概念逐漸污名化,並深入人心難以改變。
因此,「同性戀」這個概念也會給同性戀人群造成極大的社會及心理壓力,對於長時間壓抑或心理素質較差的該類人群而言,久而久之便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第三,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在國外發生頻率較高,但國內還是有類似事件。不僅如此,在校園中,更多的欺凌是來自學生與老師對台同性戀的態度,一種有形或無形的歧視。要知道,歧視,是人類心理最大的殺手之一。這往往會導致學生青少年時期心理發展不良,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症。
第四,心理焦慮
由於與眾不同與刻板印象,同性戀人群有時在社會生活中的焦慮往往比其它人群的高,且持續時間長,有時甚至是終生的。在學生時期,同性戀人群過度的焦慮往往來自於自我概念或認知的障礙,成年後,則逐漸轉移至對婚姻家庭及未來不可預期的焦慮。所以,相比於一般人群,同性戀人群的焦慮來源更加多,程度也更加大。
第五,其它心理問題
與同性戀人群特質相關的,該類人群也會產生一些人格發展問題、性與性心理問題、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以及情緒行為問題等等。
實際上,不管是哪一類心理問題,其引發的主要原因都是一樣的。外部,則來自於同性戀社會刻板印象所導致的歧視;內部,則來自於同性戀人群自身的不合理認知。
自從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中剔除後,近幾年我們還是會不時的看到一些心理醫院或診所治療同性戀的案例,甚至引發了不好的結果。這些案例都值得我們每一位心理醫生反思,在接待同性戀人群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治療的並不是同性戀這個性別角色,而是需要對因「同性戀」這個身份概念所引發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諮詢與治療。
這個意識是每一位心理醫生都需要具備的,並且在進行同性戀人群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時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則。
第一,同性戀不是病,其本身不需要治療。這是每一個心理醫生在進行治療時都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和大前提,以避免心理醫生自身對同性戀產生反感或歧視,從而降低對其真正心理問題的諮詢與治療效果。
第二,矯正自我概念或認知障礙,但不引導其進行同性戀自我認同的心理暗示。在具備同性戀不是病的大前提下,心理醫生不應該為了緩解來訪者的心理焦慮而直接引導來訪者對同性戀分身進行盲目的自我認同,而是應該幫助來訪者探索自我性別概念以及自身對同性戀不合理認知上的障礙,從而幫助來訪者逐漸度過同一性危機。
第三,幫助同性戀建立家庭及朋友支持系統,促進其親屬及朋友的態度轉變。同性戀人群最需要的還是家人以及朋友對其的理解與包容,而心理醫生在對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同時,也要對其家屬或朋友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促使其態度轉變。
第四,促進同性戀人群積極應對生活應激事件。同性戀人群往往比較糾結是否將其性別角色的事情告知其家屬或朋友,若是處理不好,往往會引發重大生活事件而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此時,心理醫生應做好來訪者的心理應激干預,促使來訪者合理處理「同性戀」身份問題,並積極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刺激事件。
以上的一些原則,我想應該是每一位心理諮詢師在為同性戀人群進行心理諮詢時所需要考慮到的。除了心理醫生所需要考慮到的同性戀人群的心理問題特徵及諮詢原則外,作為同性戀自身,也需要在自我的層面進行一些主動的調節。
其一,既然現代科學都沒有辦法確定一個人就是同性戀,當自己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為同性時,也不要隨意將自己歸為同性戀,以免在無形中受到「同性戀」標籤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其二,當自我概念出現問題或對自我的認知不合理時,如果自己無法解決,應及時諮詢相關的心理諮詢師,以免引發焦慮所帶來的相關心理問題;
其三,在尚未糾正自己不合理的自我認知時,不要隨意告知親友自己就是同性戀,以防止惡性生活刺激事件的產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請記住,不管自己是不是同性戀,或是發生了同性性行為,我們總是容易在時代的各種標籤或刻板印象下迷失自我。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這個時代所無名加之的標籤撕扯掉,真正靜心的去反觀自我。不要急,畢竟有時候要回答「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可能需要一生的時間。
或許,你以為自己看上去像同性戀,但只不過是恰恰在這個時候喜歡上了同性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32275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