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自己變得更靠譜,否則找不到靠譜的bf
同誌喜歡用「菜」來形容自己喜歡的類型,英文叫「a cup of tea」,潛台詞就是意識到這種人「很有感覺」、「很來電」,是「未來成為男朋友的很適合的對象」。同志又很喜歡說服自己靠臉並不能吃飯,長久的話,還是要找人好的在一起。但是好像這麼想的人都覺得自己還年輕,先找好看的、身材好的「玩」一陣,長久的事再說。萬一好身材、高顏值的裡面恰巧有一個「人好的」,真的長長久久在一起了呢?
當然,把外表和內在完全割裂開來其實也是不對的。不過這不是八哥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菜」是潛存意識,是幫助你找對象的主觀框架
「菜」,其實是同志自己對過去吸引自己的類型直接和間接的總結。直接總結來自自身體驗,很多成份是來自生理上的;間接總結來自社會的看法對自己的影響,和在自己意識上的演變。有研究表明,人喜歡什麼樣的性對象,和自己最初體驗性快感的經歷有直接的關係。這是直接體驗,是不是基於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原理,八哥不敢斷言。這一反射會被後來更多的經歷修正,但很少有人會被翻轉。而有不少的同志在沒有任何交往經驗的時候,就「認定」自己喜歡某一類型,比如有一部分青少年認為自己更喜歡大叔,他們認為他們從小就這樣。這更多的來源於間接的總結,或者有一種互補心理的需求在起作用。
所以,同志在找對象的時候,實際上是帶著一個「框架」在尋菜。所謂「一見鍾情」、「一見如故」,了不起就是雙方都在對方的框裡面,差別只是他可能在你的框中間,而你在他的框周邊而已。是潛存意識在幫你找對象,說穿了,很主觀。
愛是過程、不是結果,感情的確需要培養
你的周圍可能有這樣的伴侶,在旁人的眼裡怎麼看怎麼不登對,但人家死活在一起十幾、二十年(而且越看越登對)。道理很簡單,看對眼只是一時的,看對心才是一世的。只有在一起相處久了,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處世原則、生活習性、面對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和體育方面的興趣喜好等。在沒有相互真正了解之前,很難有互信、互諒、互敬,更談不上真愛。不要取笑有的新朋友間在一開始凈聊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話題,這可能是一段真正長久的伴侶生活的開始。而一開始就光鮮亮麗、郎才郎貌、讓人唏噓羨慕的一拍即合式的關係,不見得一定有未來。網友們喊了半天「秀恩愛、死得快」,你們知道嗎?其實這中間還有哲學道理。
一開始就「很有感覺」、「很來電」,感覺對方是「未來成為男朋友的很適合的對象」的關係,有很多經不起現實生活的打磨,久而久之,可能感受過了身體上的愉悅之後,很快那種「很有感覺」會被生氣、挑剔、失望所取代,怪對方不能滿足自己、不符合自己感情和生活上的需求,不能維持相互間的快樂與互動,但同時又不死心,試圖等待對方能按照自己的希望有所改變,但是等來的,往往是更大的失望和糾結。
說到這裡,八哥想有限地展開一下。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投射」,小的時候,我們在自己不順心的時候,往往把某種期待投射到我們父母身上,結果往往得到了滿足,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父母。長大後,在情感生活中,任何未經修飾的個人特質、潛在渴望,也都很容易就投射給對方,這是伴侶間衝突的主要來源。而且我們很容易用好與壞來給生活中的很多本該沒有黑白的事情下結論,讓事情變得更複雜。在這種喋喋不休的伴侶生活中,除非你主動改變自己,否則問題永遠都不會解決。
除非你自己變得更靠譜,否則找不到靠譜的bf
同志圈充斥著這樣的故事,和上一個男朋友在感情上出線了問題,以為換了下一個就會把問題解決。但結果呢?有不少人認為吃一塹長一智,在下一段感情中作出某種程度的退讓和修補,但這種沒有正面解決自己問題的退讓,其實即便維持,也是低水平的感情生活,不值得欣賞。
因此,不要急於結束一段伴侶生活,與其結束關係讓自我的問題繼續留存,還不如守住關係來解決問題。就像我上文提到的,愛是一個過程。分手可以讓人擺脫不愉快的伴侶生活,卻不能保證個體可以重回快樂的單身生活,或找到下一段理想的關係,有不少分手多的同志反而從此就自暴自棄。
單方面地希望自己找到的對象是心胸開闊、陽光健康、體貼入微、事業有成的理想型的靠譜的bf是不切實際的,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個陽光健康的人、一個靠譜的人。要尊重和包容對方與自己不同的個性、氣質、愛好,而不是一味地希望對方改變來迎合自己。
兩顆成熟的心靠在一起,可能沒有puppy love和一見鍾情、天雷勾地火來得浪漫或激情,但可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更多要面對的,也是能帶來長久幸福和愛的最靠譜的感情生活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27548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