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戀歷史和他們的親密照

少帥| 2016-09-09| 檢舉

男同性戀歷史和他們的親密照

對同性產生性慾和愛戀的男性,這就是男同。至今還有很多人不接受同性戀,也有不少人開始逐步接受,持不支持不贊成,只是觀望的態度。

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就已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人在青春期過後(如:投入社會婚姻後)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

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頒布新憲法,對發生男性同性性行為的人判處一到四年的監禁。

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撰文抨擊並抵制該法令,並首次創出單詞「homosexual」,以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pederast」(雞姦者)一詞。

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希望他的新詞和對這個詞的解釋能對廢除德意志帝國刑事法第175條有所幫助,但該法條仍於1871年通過並施行。

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這個單詞後來被德國精神病學家和其他的醫生接受,並將它作為醫學用語使用在病理學診斷方法中。

「斷袖」:語出《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龍陽」:《戰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

「餘桃」、「分桃」:彌子瑕與衛靈公分桃而食。彌子瑕曾竊駕君車,罪刖。衛靈公在彌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彌子瑕問罪說「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

其他尚有「男風」、「男色」、「走旱路」、「兔兒」等詞婉指男同性戀現象。李漁《肉蒲團》內記家童書笥、劍鞘,「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姿色都與標緻婦人一般。」

在現代中文口語中,「同志」一詞漸漸演變為社會對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代稱及該社群之間的正式稱呼。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2524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