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因為兒子是同志而被親戚狂酸,但她回的一句話立刻壓住了全場!

少帥| 2016-09-02| 檢舉

媽媽因為兒子是同志而被親戚狂酸,但她回的一句話立刻壓住了全場!

對於同性戀來說,坦白性向最大的難關往往就是父母親,畢竟是養育自己長大的親人,都會希望他們能夠試著去接受。以下這個網友倒是很慶幸地已經獲得了父母的認可,但沒想到某天他帶男朋友去親戚的聚餐時,父母親卻一直被說閑話,就在他萬分愧疚的時候,母親直接拋出一句話鎮壓全場!

▼這位網友生長在一個相當普通的家庭,之前他就已經跟父母坦白出櫃並被他們接受;當某天父母告訴他有親戚聚餐時,他決定拜託自己的男朋友一起去參加…(示意圖)

原本想要讓關系更加公開透明的他,卻沒想到親戚們一看到他跟他男友就冷下了臉色,雖然明顯感到不受歡迎,但他們還是按照禮數打了招呼,坐下來吃這頓飯。

席間他們不但一直被親戚異樣的眼光打量,連他的父母親都受到波及。有幾位親戚口氣涼涼地對他媽說:「你生女兒喔?不然怎麼會兩個男生在一起啊?」他媽媽不但沒有動怒,還很冷靜地回答:「多一個兒子也不錯啊!」親戚聽了也只能訕訕接不出話…

▼面對媽媽要遭受這樣的輿論他非常心疼,於是回家後,他跟媽媽說:「媽,對不起,我又讓你被親戚瞧不起了…」他媽媽豁達地說:「沒事,每個人的愛都是很公平的,你爭取你的幸福沒有錯,那些親戚的話不要放在心上,如果媽今天因為這些事情就難過,那媽要怎麼成為你的避風港?」(示意圖)

媽媽才講到一半,他的眼淚就已經決提,最後聽完他才含淚笑著問媽媽:「媽,那你還會接受家中多一個兒子嗎?」媽媽開朗地說:「多一個有什麼問題,我還希望更多個咧!」

雖然要面對外面的諸多流言蜚語,不過最親最信賴的人能夠支持自己,就是一種無窮的力量。這位媽媽說得真好,能夠當她的兒子很幸福呢!動動你的手指,把這位媽媽睿智又感人的話語分享出去吧!

同性戀的5個迷思

「你可以也介紹一下同性戀的戀愛心理學嗎?」有次演講一個聽眾問我,那時因為要趕場,倉促的回答他「大部分的研究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的戀愛歷程是差不多的。」後來有點後悔的是,其實即使是在同志運動與性別平權漸興的今天,同性戀仍然要面臨不少社會壓力,豈能用「差不多」來帶過;事實上,也有一些人「表面上」支持同志,「認知裡」還是有些迷思。藉著這次機會,我們好好來檢核心理學研究是如何破解這些迷思!

迷思 1 同性戀比較難找到對象嗎?

「同性戀圈子這麼小,很難找到對象吧?」一個朋友曾跟我說。事實上,大部分同性戀都想擁有伴侶關係。根據調查,82%的男同性戀和92%的女同性戀未來想跟伴侶長期在一起。研究發現有40%~60%男同志和45%~80%女同志現在穩定交往中;另外還有個大型國家資料顯示,28%的男同志和44%的女同志正在交往中。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調查,但整體來說,都是女同志伴侶比男同志伴侶多(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她們出櫃的壓力比男同志小)。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同志真的比較難找到對象?這可能只是迷思,一般來說未婚異性戀的戀愛率大約是3到4成,你可以看到這和「有伴侶的同志」比率差不多。因此,雖然同志在戀愛市場算少數族群,但不表示同志較「難」找到對象。

迷思 2 同性戀過得比較不快樂嗎?比較容易分手嗎?

「同性戀要面對社會的壓力,會不會很容易分開?」你可能聽過這樣的「擔心」,事實上,只要是「看起來」會很辛苦的感情,就會有人有這樣的質疑(例如姊弟戀、遠距戀等等)。不過,並「沒有」研究顯示同性戀比異性戀容易分開。婚姻研究者Kurdek曾追蹤一群幸福伴侶們,包括一般異性戀的夫妻、男同志伴侶、與女同志伴侶,結果發現5年後,他們的關係滿意度沒有什麼差別。

不過,就像看小說不能直接翻到最後一頁,看研究也不能夠只看關係滿意度而已,那是什麼可以讓這些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根據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感情的好壞通常和幾點有關(你可以藉機檢視自己的感情):

兩人有較為平等的權力。

沒有替代對象。

對自己與感情較少有負面信念。

決定事情時,兩人可以一起討論,較少出現「無效溝通」。

除了伴侶之外,兩人也有其他的朋友圈,在生活艱困的時候有人可以靠、吐苦水。

不過,同性戀跟異性戀一樣會為芝麻小事從外太空吵到內子宮。研究指出,同性戀吵架前5名分別是:錢、開車的風格、情感和性愛、太過挑剔、家務分工。

發現了嗎?異性戀伴侶也會吵同樣的事情。當然,同性戀的確有一個話題是異性戀比較不會吵的,那就是「要不要和其他人公開兩人在一起」這件事。因為文化、家庭、與社會的壓力,很多人不願意公開出櫃。事實上,要不要出櫃、要和誰出櫃、出櫃多少、要不要提及對方是誰等等的討論,是決定兩個人能不能繼續走下去的關鍵因素。

當然,不是所有爭吵都可以找到解藥,有時候吵著吵著關係就吹掉了。調查發現,交往超過10年的伴侶,18個月內分手率大概是4%~6%;交往兩年內的伴侶,分手率大概是16%~22%,不論同性或異性戀。

迷思 3 同性伴侶相處,真的比異性戀平權嗎?

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關係中的兩個人生理性別一樣,所以會不會比較少出現一些異性戀中典型的「男人以天下為家,女人以家為天下」、「男主外女主內」之類的刻板印象呢?關於同性戀和異性戀伴侶的差異,最多人的討論都是聚焦在權力的分配上面。研究顯示59%的女同志、38%男同志、40%異性戀「表示」他們在目前的關係裡面之權力是平等的(實際狀況怎麼樣也不方便問了),有些研究發現,同志比異性戀更來得平權一些。

既然談到權力問題,就不得不去想是「誰比較有權力」。根據社會交換理論,誰有資源就有權(包括年齡、錢、教育程度),事實上卻比想像複雜,研究同志家庭多年的Patterson回顧了一些研究:

年長多金男性在關係裡較有權力,不管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女同志讀較多書一方權力較大。

有錢有權的現象存在於異性戀與男同志,女同志沒有這樣的狀況。

「 較有錢一方做較少家事」容易產生在異性戀當中,但是比較不會發生在男、女同志當中。

總而言之,關於權力分配,過去很多論述說明,同性戀較平權,但目前研究還沒獲得有共識的答案。等等,那不是跟沒說一樣嗎?看那麼久都是廢話?好啦,那我來說一點有用的好了。

關於權力問題,有一系列研究在做「繼親家庭」(曾和異性戀結婚生子,後來離婚,和同志組成新家庭)。「生」下小孩一方通常要做較多家事、親子教養工作。如女同性戀伴侶中,如果有個孩子,這孩子的「生理媽媽」會較像刻板印象中同性戀家庭的媽媽,類似情況也發生在男同志繼親家庭裡。

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在乎的並不是誰做比較多的家務事,而是誰「有權去選擇」要做或不做什麼事(例如你可能在家裡面是賤民,所以會被排去刷馬桶、倒廁所的垃圾,雖然你只有做這一樣,但是卻是大家都不想做的)。因此。我們不能夠只能考慮到誰做比較多,而是要考慮誰「做什麼」。

迷思 4 同性戀認養的孩子,會不會變同性戀?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沒問題嗎?」曾有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長輩問我,其實不只是他,有些人對於「同志領養」有一些疑慮,例如:

性認同:同志會養出同志嗎?

孩子的發展:孩子的自尊會受到影響嗎?在學校會不會被霸凌?

社會關係:這些同志家長另外面臨一些同儕、同事、鄰居的壓力,會影響到小孩嗎?

學者Huggins和Sharon訪問36個青少年,其中一半家長是女同性戀,另一半家長是異性戀。女同性戀生的孩子沒有任何人是同性戀,異性戀生的孩子卻有一個是同性戀,不過這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另有研究曾訪問男同志父親,他們孩子是同性、異性或雙性戀,發現有91%的孩子是異性戀(這個比率和地球上異性戀比率差不多)。

簡單來說,「同志不一定會養出同志」,而大量研究顯示,同志領養家庭長大的孩子,其身心狀態、人格特質、道德判斷、學校適應與智商等等,和一般小孩沒有不同。此外,如果擔心「被同志撫養長大的小孩也會變同志」,那你可以想想現在世界上的同志是怎麼來的?當你身邊有朋友表示他們「擔心」,你可以停下來想想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什麼?

在往下之前,我想說個小故事。小時候媽媽會跟我們說,如果不乖乖吃飯,就會跟非洲小孩一樣沒飯吃。問題是,所有非洲小孩都沒飯吃嗎?這就是我們對於「非洲小孩」的單一故事(single-story)。其實,即使是非洲小孩也有各種樣貌,甚至有些孩子生活過得比我們還好,例如產石油的國家、或北非一些城市。換句話說,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典型」的非洲小孩。

同樣的邏輯,天下同性戀都一樣?事實上,同性戀裡也有孩子的成長狀況比較不好(像異性戀家庭也有類似問題),不過真正決定孩子發展狀況的通常不是家長性傾向,而是「孩子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是否夠溫暖、夠支持。這個括號裡的字值得我們打100個星星,因為這條件即使在異性戀家庭,也是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最最最關鍵的一環。

迷思 5 出櫃後父母反應是?怎樣不易被罵?

最後,如果你的孩子或朋友跟你說他是同志,你的反應是什麼?或者如果你是同志,你第一個會跟誰「出櫃」?以下是年輕同志一般來說的出櫃順序(當然並不是所有同志都會走完這條流程):先朋友,再家長;先媽媽,後爸爸。

大部分同志認為爸媽接受度比朋友更低,如果真的要說,跟媽媽說好像比較不會被罵。大部分同志至少會向一個朋友出櫃,一些研究發現近幾年向父母出櫃的年齡普遍來說提早了。對一些人來說,他們可能選擇一輩子保守祕密,典型策略有3種: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distancing):這是最常用的策略,可能是和自己的家人住得很遠,也可能是心理上面的隔閡,當然也有可能是身心使用的合體技。

你知道我知道但是大家都不要提到(I know you know strategy):變成家庭裡面「大家都知道」的祕密,只是大家都不會公開的提出來。

好吧我跟你說但是你不要跟爸說:家裡只有一個成員知道這件事情,並且對其他所有的人保密。

我們當然不能說這些方法不好,有時候是因為家裡支持情況不如預期而選出來的下下策,不過由於幾乎所有策略都只是為了維持表面和諧,卻逃離了親子間真實的親密,因此多數人會因而經歷壓力。而且,本文回顧的都是西方研究,在我們「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的社會價值觀下,同性戀出櫃與否,肯定有更多掙扎與考量。

結論:你真正愛的不是男生或女生

我很喜歡先前一個雙性戀朋友跟我說的一句話,在文章最後送給大家:「其實,你真正愛的不是男生或女生,而是這個人本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24282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