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燒紙,每逢傳統祭祀日,廣大市民便以燒紙的方式祭奠逝去之親者。問之,則稱,以示孝敬,尊重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春節將至, 燒紙祭祀的傳統究竟有用嗎?怎樣才能以更文明的方式緬懷先人呢?由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發起,共青團河東區委員會組織開展的文明祭祀專題會告訴你,怎樣祭祀 才更有效!這一期,小編通過查閱資料,找到兩個關於燒紙起源的傳說,讓我們來一起探究一下,到底為什麼要燒紙給逝去的人呢?
傳說起源一據說,在古代有一位秀才,名叫辛孝堂。他家裡非常貧窮,母親去世後連副棺材都買不起,只好把屍體停放在家中。有一 次,一位好友問他,為什麼不把母親的屍體埋葬,他實在不好意思說是因為沒錢葬母,只好說:「母親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們相依為命幾十年了,現在母親去世 了,可我實在捨不得她離開,我想留她在家裡,多陪她幾天,儘儘孝心。」好友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他的確是一個孝子。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仿效,親人過世後, 都儘量把屍體停在家中,時間越長,越以表示孝心。
有一天,縣令的母親去世了,正值天氣炎熱,放在家裡是不妥的,不放一段時間,又怕手下人說他不孝,想來思去,便想把老母的屍體放到嗽嘛廟裡去讓和尚守著,經常去看看同樣盡了孝心。於是將屍體抬進了嗽嘛廟,對主持說「老夫人一生信佛,抬到廟裡更好超度。」
老和尚終日佛事纏身,沒有時間看管屍首,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和尚。小和尚陪著死人實在害怕,兩天過後,死人身上發出臭味熏得他實在受不了,就拉來幾把稻草在房內燒燒,以沖淡些臭氣。稻草燒完了,天還沒有亮,小和尚又找了些黃紙接著燒。
燒到天亮時,師父陪著縣令來了,問他燒紙幹什麼 。嚇得小和尚說不出話,老和尚忙說,「老爺 ,這不是燒紙,是給老太太往陰間送錢,因為陰間用的錢,全是陽間的紙」。
從此,人們相信紙錢就是陰間的錢。為了表示對死者的追悼,人們常常燒紙錢送給亡靈。
傳說起源二在漢代,有一個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讀十幾年,卻沒有功成名就,他便棄文經商,投在大發明家蔡倫的門下學習造紙。 尤秀才聰明過人,很受蔡倫的器重。很快蔡倫就把造紙技術全部傳給了尤秀才。過了幾年,蔡倫死了,尤秀才繼承了蔡倫的事業造起紙來。他造的紙又多又好,可 是,當時用紙的人很少。造出的紙賣不去,在庫房裡堆積如山。尤秀才十分犯愁,漸漸茶飯不進,臥床不起,三天沒過就死了。蔡家和尤家頓時哭的天昏地暗。左鄰 右舍知道後都來幫忙料理後事。尤秀才的妻子哭著對大家說:「家境不好,沒什麼陪葬的,就把這些紙燒了陪葬吧。」於是派了幾個人在尤秀才靈前燒紙。
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了起來。嘴裡不停地叫著:「快燒紙!快燒紙!」
人們以為尤秀才還魂了,都害怕起來。尤秀才說是你們燒紙救了我。這紙燒了後到陰曹地府就變成了錢,我用這些錢還了債,閻王爺就 把我給放回來了。全家人聽後歡天喜地,接著又燒了不少紙。事情傳出後,有人不相信。有一個有錢的員外對尤秀才說:「我家用金銀陪葬,不比紙值錢嗎?」尤秀 才說:「員外不知,你這金銀是陽間所用,絕對帶不到陰曹地府去。不信就掘開你家祖墳看看,那些陪葬的金銀保證分文沒動。」員外聽後點頭稱是。
於是員外就買了秀才家大量的紙。從此,買紙的人一下子就多起來,以至於都供不上賣了。
其實,尤秀才並沒有真的死而復生。只不過是為了賣紙而使出的一個計策。然而給死人燒紙的風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這個風俗一傳就是兩千年。聽了這個故事,你還相信燒紙到陰間能變錢嗎?

** 每逢年節,在街頭巷尾、社區路口,為死去的親人燒紙的人比比皆是,一到夜幕降臨,處處煙火繚繞,到第二天一堆堆黑灰隨風飄蕩。吹髒了行人,污染了環境,苦 了清掃工。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燒紙的習俗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各種大額冥幣也應市而生,一張就幾千元、幾萬元、幾百萬元……豈不知這個習俗竟來 源於一場騙局。

祭祀親人可以有多種方式,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祭奠,或者到墓地掃掃墓,獻上一束鮮花來表達哀思和懷念之情。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2149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