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癮》的賣點不是同志
《上癮》賣的不是同志,是愛情……
看了《上癮》,才知道台灣影視選材有限,這邊指的並不是技術或是硬體設備,而是影視中的靈魂,那被不斷拿來自我安慰的「軟實力」,在台灣通俗劇還在曖昧影射,眉目傳情時,大陸已經堂而皇之把同志劇情拿來灑狗血,上演活生生的一出霸道總裁求愛記。
台灣過去幾乎是華語同志影視量產地,打從《喜宴》《孽子》《艾草》等等,都是絕佳的同志影視作品,但到了2016年,台灣偶像劇還在賣弄曖昧不清的「偽」同志劇情,而多數電影、電視劇情里的同志,多著重在描寫同志從發現到掙扎最後接受的心理過程,或是同志與家庭間的衝突時,同志只能成為一種冷門、專屬於部分族群的劇種?
若把《上癮》里的主角改成一男一女,不就是一部普通的偶像劇嗎?霸道多金的男主角,配上窮人家的女主角,從互相欺負到互相喜歡,這劇情一點都不稀奇,偶像劇公式套上去罷了。但當這種狗血灑在兩個男生身上,竟產生出今年華語影視最令人驚嘆的火花。《上癮》成功,在於擺脫同志劇情的窠臼,這部戲裡,男生愛上男生,不過是一眼的事情,甚至沒有掙扎,就是愛了。他們愛得輕鬆自然,從愛女生到愛男生間轉換無礙,少了過於文藝腔的心理刻畫,反倒成就了《上癮》的通俗。
這劇情也許看來並不合理,不過愛情從來都不是合理的,因為愛情的不合理,所以浪漫,因為愛情不合理,所以讓人天旋地轉。
所以在顧海對白洛因說出:「我可以用大把的愛砸你,我就不信砸不動你!」這煽情到不行的台詞,竟一點都不讓人感到尷尬。因為愛情不合理,所以顧海可以盡情霸道,狂妄說出:「我跟你同在睡一張床,就是想上你。我做夢都想……你把我顧海吃死了,你×××想跑!」而讓人不感到討厭。因為愛情不合理,所以驚天動地,讓人上癮。多數同志劇,都是用同志拍愛情,而《上癮》則是用愛情拍同志,《上癮》賣的不是腐,是滿滿的粉紅泡泡。
我始終不認為「同志」該是一種劇種,不過是在千千萬萬種愛情中其中一種愛情故事罷了。《上癮》成功用同志包裝了老派浪漫,運用大量新媒體操作,創造病毒式擴散,打開大眾娛樂市場。在《琅琊榜》的兄弟賣腐、《太子妃升職記》男女變身的曖昧暗示後,帶領大陸商業影視往更多元的、更開放的高度前進。
對比台灣影視,除了文藝片外,雖然陸續在商業影視中出現了同志角色,但像上癮這般明目張膽地還沒有,低成本的上癮,已經證實了兩岸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金錢砸出的鴻溝,即使有廣電總局的高牆,依然能努力生出一朵花。台灣雖然沒有廣電總局,但我們落後的,絕對不只一面牆而已。(聯合報 記者黃仲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15130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