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電影年度報告:數據、趨勢、展望
男同性戀電影整體水平近年一直參差不齊,最近一次巔峰出現在2009年。那年上映了感動無數人的《天佑鮑比》以及文青們摯愛的《單身男子》;少年天才多蘭攜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驚艷登場;沉寂許久的拉美因為一部《心底的逆流》重回人們視線;甚至常年白卷的華語圈,也一口氣交出了《春風沉醉的夜晚》、《無聲風鈴》和《永久居留》三部佳作。剛過去的2014年顯然不能和巔峰比肩,但依然是同志電影水平極高的一年。
如果說2009屆是藝術至上,2014屆顯然走的是親民路線——無論《平常的心》、《愛,簡單》還是《驕傲》,都是那種情緒飽滿、笑淚交織的走心作品。它們離藝術更遠,卻離觀眾(尤其同志)更近了。這從2014年同志電影的美國票房就能看出來:去年一共有4部票房突破百萬的同志電影,在LGBT電影總票房排行榜上(2010-)分別位列第2、3、4和第7位。而在另一個美洲大陸——拉美,開始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預計未來數年這裡都將成為同志電影拍攝的熱土。英語仍然是主要對白,但韓語、葡語、法語乃至希臘語都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 唯一讓人失望的恐怕還是華語同影的衰亡了。去年只有一部合拍片《輕輕搖晃》比較出色,但半英半中的配置註定了它只是個0.5...
入選柏林電影節的《夜》就像(或者說就是)學生習作
2014年值得推薦的同志電影已經有了單獨豆列。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重複簡介上,倒不如做一些數據挖掘工作。以下關鍵字可以幫你更好理解去年(以及今年)的同志電影:
⇪【2362萬】⇪
這是去年北美收入最高的四部同志電影票房之和(美元),依次為《模仿遊戲》、《失魂姐弟》、《愛很怪》和《驕傲》。坦白說《模仿遊戲》的同志內容並不多,但考慮到主角是全世界最知名的同性戀,把《模仿遊戲》放入廣義的同志電影並不存在問題——根據「同志電影之父」維托·羅素的定義,只要主角是同志或主劇情是關於同性的即為同志電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2013年創造2730萬票房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沒有被算作同志電影,因為它是同志擔當配角、主劇情是關於抗艾。
2013年前三的票房加起來還不及一部《失魂姐弟》
很多人對同志電影的票房不屑一顧,他們沒有想過同性戀只占全世界總人口的5%,也就是說同志電影的基本市場份額先天性就比一般文藝片要狹小。領銜90年代的」新酷兒浪潮「已經過去,主流人群對在大銀幕上觀看同志已經失去了新鮮感。當目標觀眾群只有一般電影的1/20、而製作一部電影的成本為剛性時,同志電影無法盈利甚至還要賠錢就成為了常態。單獨表彰高票房同志電影的意義,就在於他們從常態中脫穎而出。這也是為什麼稍後會提到「籌款」也是2014年關鍵字之一的原因。
⇪【四+2】⇪
今年第87屆奧斯卡共收到來自83個國家和地區的最佳外語片申報。這83部電影中有四部都是同志題材,分別是法國的《聖羅蘭傳》、瑞士的《圈子》、葡萄牙的《然後呢?告訴我》以及巴西的《愛,簡單》。儘管都沒能入圍九強名單,但這四部電影已經表明它們是經過本國電影主管機構認證的年度最佳,能夠代表該國這一年來電影拍攝的最高水平,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肯定。
《聖羅蘭傳》在有「藝術電影王國」之稱的法國脫穎而出
此外有兩個國家的同志導演雖然沒有提交同志作品,但卻被本國認為拍出了最好的電影。他們是加拿大的澤維爾·多蘭(男同性戀,申報電影:《媽咪》)和芬蘭的皮爾喬·汗卡薩羅(女同性戀,申報電影:《水泥之夜》,與該片編劇是妻妻)。
⇪【奧斯卡】⇪
不同於安慰獎,今年有三部同志電影在奧斯卡是真正的「有戲」,其中劇情片、紀錄片和短片各占一部。劇情片《模仿遊戲》講述英國同性戀科學家圖靈破譯納粹「謎」碼的事跡,圖靈的性向和初戀都有正面描寫,此外還塑造了所有同性戀都夢寐以求的最完美銀幕同人女(以後再也不能黑凱拉·奈特莉了)。該片在最佳影片/導演/男主/女配/改編劇本上都有較強競爭力。
以色列暗流涌動的短片《暑假》以黑馬姿態入圍
《審判8號提案》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初選名單(15強)。電影回顧了加州反同性婚姻的8號提案從意外通過、到經過無數人心血抗爭、最後終於被廢止的全過程,它也是年度最佳LGBT紀錄片。以色列短片《暑假》意外入圍了最佳真人短片初選名單(10強)。它講的是最老式的同志故事,拍得卻如海水下有無數暗流奔涌。這兩部還需等到1月15日正式入圍名單出爐後才能確定。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近幾年進入了同志電影的高產期,代表作有阿根廷的《夏威夷》和《三人行》,墨西哥的《我是人間快樂》和《四個月亮》,巴西的《紋身》、《未來海岸》和《愛,簡單》...甚至電影工業比較弱小的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等國都有同志電影問世。這些電影基本以自娛自樂為主,沒有任何衝擊國際電影節的野心。也正因為此,作者的個人風格往往得到最大的發揮。像馬可·伯格的《夏威夷》,雖然沒有參加任何國際電影節,卻是2013年同志電影槓槓的代表作。
古巴 《最後的遊戲》:拉美不缺美男,缺的是好故事
拉美同志電影在未來還將持續繁榮一段時間,因為:1)電影是現實的延伸,拉美同志平權運動近年一直勢頭喜人,如巴西和墨西哥都通過判決認可了同性婚姻,阿根廷和烏拉圭已完全實現婚姻平權,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紛紛立法禁止性取向歧視... 平權所釋放出的正能量必然會在影視中得到體現;2)多數拉美國家以前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與前宗主國存在千絲萬縷的合作關係。由於西班牙深陷歐債危機、通過對娛樂業徵稅來彌補赤字,這使得許多西班牙導演都轉移到擁有相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拉美展開電影創作。這種溢出效應目前還沒有減弱趨勢。
⇪【籌款】⇪
「獨立電影已死。」《愛很怪》導演艾拉·薩克斯這樣說。儘管他的電影被索尼經典買走了發行權,但當初拍攝這部電影的120萬費用沒有一分錢來自好萊塢。同志電影長期被視為高風險、低回報項目,從《燭台背後》和《平常的心》被擱置近20年就可以看出現實的殘酷。《愛很怪》是薩克斯從25位LGBT人士那裡募集到的拍攝資金,幾位退休女同性戀企業家是主要的投資方。「這些人看重這個故事,相信它可以在更廣泛的觀眾當中產生共鳴。」同志支持同志電影,開始成為近年此類電影的主要融資方式。很多項目都通過Kickstarter、Indiegogo等平台向不特定的公眾發起募捐。「眾籌」,這個小眾詞彙轉眼已成為最普及的手段。
溫和的《愛很怪》不會引發主流觀眾牴觸
然而眾籌是存在風險的,每年都有大批項目胎死腹中。像艾拉·薩克斯那樣能獲得特定投資人肯定的情況更是少見。與恐同的好萊塢構成反差的是,電視台開始展現出對LGBT題材的極大興趣,《透明家庭》、《女子監獄》、《尋》、《大城小妞》...仿佛「新酷兒浪潮」一下在小熒幕上復活了,去年LGBT劇集就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相比之下,有線台比公共電視台做得更好——因為公共電視台需要考慮主流觀眾和廣告商反應,有線台的收入卻是來自訂閱;而且有線台除開發劇集外還可以直接投資電視電影。全美有線台中最大手筆的是HBO,前年投資了《燭台背後》、去年投資了《平常的心》,今年盛傳還會投資《蒙迪·克利夫特》。此外HBO的自製劇《尋》即將開播第2季,目前還在拍攝一部黑人同志劇《哥們》以及一部黑幫同志劇《不設防城市》。HBO這幾年在攪基路上可謂走得風生水起...
《尋》第2季即將回歸,HBO=Homo Box Office
⇪【北京UME】⇪
華語同志電影乏善可陳,部分原因在於我國暗箱操作的內容審查制度。在2010年之前同性戀是和淫亂、強姦等情節一起被主管機構列入「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2010年規定廢止後同志電影開始變成「不能說的秘密」,無需給出理由即可被咔嚓。中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同志電影領到過「龍標」(公映許可證)。最讓人憂心的是,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壯大,「同志電影註定不能過審」這道看不見的枷鎖已經開始給港台地區的華語電影人帶來了逆向選擇:為了能在中國大陸上映,就不能拍同志題材電影。被招安的香港導演再也拍不出《金枝玉葉》、《基佬四十》、《藍宇》等片,而許鞍華導演讓人尊敬之處,就在於哪怕不能在國內上映她也一樣會拍一部《得閒炒飯》...
在中國,同志電影怎麼可能沒有市場呢?
去年華語同志電影的唯一亮點,來自北京UME國際影城(安貞店)。9月24日該影城為同志題材的《類似愛情》舉辦了首映活動。對電影質量我不發表看法,我只想指出這一事件背後的意義。它說明在中國突破常規思維、把同志電影當作事件來營銷的思路是可行的。因為只是孤立的內部活動,所以它繞過了「龍標」的規定,但在實際上實現了和商業放映相同的效果(都占用1塊商業影院的銀幕)。而從當晚的入場情況來看(UME甚至要出動保安維持秩序),中國同志電影其實是有著巨大潛在市場的。對UME安貞店的負責人來說,承辦放映是商業行為,但這一決定本身也具備相應的風險(以及可能的罰款)。最終效果說明,這種「影院點映」模式對探索華語同志電影的發展道路很有積極意義。我個人認為,它比電影資料館一年重放三遍《斷背山》更有價值些。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泵出新鮮血液,才能打破僵局,同志電影才能等到沐浴陽光的那一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14352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