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的同志電影:17歲的天空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包含同性戀情節甚至以同性戀為主題的電影吧,哪一部是你最喜歡的呢?
《斷背山》和《藍宇》大概是最有名的同性戀電影吧。這兩部我也看過一下(但沒有看完整),覺得它們都拍得不錯,但並非是我最喜歡的。
我也看過香港雲翔導演的「同志三部曲」,即《無野之城》、《永久居留》和《安非他命》。其實《無野之城》當中的同性戀情節很少,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同志電影」。不過這三部電影當中的裸露和色情鏡頭都不少,有些片段甚至可與GV「媲美」。
問題是,這三部電影(尤其是後兩部)都旨在探討諸如死亡這類比較嚴肅甚至沉重的話題。所以如果你把它們當成藝術電影觀賞,這些色情鏡頭會干擾你的認真思考;如果你把它們當成GV的「替代品」,其沉重的主題又會令你「性趣」索然。
「尺度過大」似乎是很多同性戀電影的「通病」。難道一定要按照「三級片」的尺度來拍攝才能表現出「同志」之間的情愛嗎?另外,大部分的同性戀電影都是描述同性戀者如何在個人生活與社會壓力之間掙扎,無論主角是少年、中年或者老年的同性戀者,無論影片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都似乎離不開這個「套路」。
於是與這些「套路」與別不同的《十七歲的天空》便成為我最喜歡的同性戀電影。當初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甚至專門用英文寫了一篇「影評」發表在IMDB網站上(見後附的英文原文和中文譯文)——要知道,除了以前念書時在學校組織下觀看完「主旋律」電影而不得不寫的「觀後感」外,我可是從來沒有寫過其他「影評」的。
正如我在「影評」中提到,我之所以這麼喜歡《十七歲的天空》,是因為它很像一則「童話」。首先,這部電影很「清純」。雖然當中也有性暗示甚至「床戲」的情節,但都是點到即止。我想如果這部電影不是涉及同性戀情節,放在大陸這裡上映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其次,電影當中的角色全部由男性出演,沒有女主角及女演員(不過有趣的是,導演陳映蓉卻是女性),而且連路人甲乙丙丁都是男同性戀者,完美地營造了一個同性戀的「童話世界」。當然有人對這樣的安排提出質疑。但正如我在「影評」當中所講,我們喜歡「童話」,並非因為我們天真地以為童話可以在現實中複製,而是因為我們能從童話當中得到一點希望和鼓舞。鼓舞人心的童話故事
我覺得《十七歲的天空》非常棒,因為它對於同性戀者乃至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童話故事。之所以將其稱為童話故事,首先當然是因為片中的兩位男主角都英俊帥氣,就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等普通童話故事當中的王子和公主一樣。
但重點在於,這部電影對於同性戀者生活的描述並非是現實化的,而是寓言般的。這在我看來其實很好。因此,當我從其他評論得知新加坡政府以此為由禁止該片上映,我感到很震驚。我不願意看到這部電影被貼上「美化同性戀」之類的標籤。我認為同性戀群體與異性戀一樣,其中既有,也有觸動人心的真愛。
因此,該片的出色之處在於它打破了以前眾多電影當中同性戀的刻板印象。但這個童話故事不僅有帥哥、美景以及感人的台詞,同時也非常鼓舞人心,對於同性戀者尤其如此。我們不會天真地相信片中描述的真愛會輕易降臨在我們身上。
但至少我們對於真愛和未來還抱有希望,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所有童話故事的共通之處。
在書本或電影上看完「白雪公主」或「灰姑娘」之後,我們最初可能會被感動,希望自己也能擁有同樣的幸福生活。但過後,特別是當我們經歷更多之後,我們知道幸福必須努力爭取。《十七歲的天空》也是如此,當中的台詞已經反映了這點:「我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愛情,但是有勇氣的人才能看見它」,「愛也是會過去的……(但)我們可以跑快一點,把它追回來」。只要我們仍然抱有希望,永不放棄,我們就一定能找到真愛和幸福——不管我們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