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種人福報最好,很容易遇到貴人~
這六種人容易遇到貴人
01. 有感恩之心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感恩心強的人,會使貴人感到幫助他有價值感。
感恩心強不能理解為口頭上說謝謝,
而是從內心深處感激他人。假定你是一個牢騷滿腹,
思維負面,抱怨不停的人,貴人容易對你敬而遠之,
有意或者無意感到和你相處不舒服。
02. 有事業心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努力成就一番事業的奮鬥精神和熱愛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績的積極心理狀態,是人類一種高尚的情操。
這樣的情操容易獲得他人的賞識。
03. 大氣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大氣的人胸懷寬廣,所謂有容乃大,事業亦容易成功。
貴人喜歡幫助大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才令他們感到自己的付出有獲得感和價值感。
所以如果你斤斤計較,內心情緒容易波動,太要面子,
抗挫折能力差,那麼就不太容易遇到貴人。
04. 創新能力強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創新能力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解決問題能力強,
辦法多、不怕困難、肯鑽研,這容易引起貴人的興趣,感覺這種人值得幫助。
05. 行動力高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所謂行動力高就是有想法很快就付出行動,
而不是左思右想,瞻前顧後,
這類人事業容易成功,也容易獲得貴人青睞。
06. 開心的人容易遇到貴人。
開心的人容易讓別人開心,使人產生親近感。
同時,積極陽光的心態能感染他人和激勵他人,
也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並獲得幫助。
福報的獲得,根本因是布施,要在根本上努力。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利益眾生。冬天在窗檯上給小鳥撒一把米是布施,老師教給學生知識也是布施,教人學佛、成佛是最究竟的法布施。
行善助人是好事,但做好事不能執著。《大智度論》中說:「若著心布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那該怎麼做呢?要有心理準備:即使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善良的,也不一定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乃至可能有人誤解、排斥,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正常的。
布施的對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猶如田地,同樣一顆種子種在不同的土地中收成不同。有三類對象,對他們造業後果很重,稱為三種福田:恩田、悲田、敬田。父母師長稱恩田,貧窮困苦之人為悲田,佛法僧三寶為敬田。
供養、布施,要隨力隨分,重在內心的敬信而非外在的錢物。孝敬父母、供養三寶、布施貧困,凡事包容大度、發心廣大,就是修福;刻薄吝嗇、恣意浪費、怨天尤人、輕狂浮躁,就是損福。
佛菩薩累劫對眾生「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努力做種種令眾生歡喜的事,就是為了和眾生結善緣。自己的行為能夠幫到別人,正說明生命有價值,要能夠幫助到越來越多的人才更好,這本身就是我們所願。
每個人的性格、知見、習氣等,帶有過去業力的烙印,譬如以前喜歡布施的人今生也會喜歡布施,但是也並不是完全不能自主的,人的心念就是當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才可以改變命運。修行就是要改變惡的習氣,增長善的習氣,用願力來扭轉業力。
人不能簡單分為「好人壞人」,命運也不能截然分為「好命苦命」,因為人是善良與煩惱共存,命運也是福禍不定的。正是因為我們有煩惱,造了雜染的業,所以感得苦樂交織的果。丟失財物,從眼前來說是自己不小心,不是做好人造成的。若已無法挽回,那就做布施想,為未來種下福樂的種子。
要造什麼樣的業,做什麼事,取決於我們的宗旨和智慧,在這個方向下,隨順因緣而為。譬如佛弟子立志成佛度眾生,就應按照佛法的教導廣行善業、勤積福慧,這是主動的選擇。自己要怎樣去修行為善,則隨緣而為,或聽聞、或承擔、或布施、或持戒,自己在什麼因緣下就做好該做的事。不同的善業感得不同的樂果,譬如布施得財富,戒行得尊貴等。
對於個人修行而言,對方假乞討,也不礙自己真布施,發願以今日之財布施作為未來法布施的因緣,更深地救助他心靈層面的貧窮。對於社會建設而言,在冷漠自私、唯利是圖的環境中,能夠有一份真誠的慈悲是無比寶貴的。
不管真假,他都是「乞者」:物質與精神的貧瘠,都需要幫助乃至救拔。即使面對假乞丐,我們也可以「真布施」。我們決定不了別人的行為,只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在自己不會感到勉強、為難的範疇內布施,如一元、兩元。「假乞丐」不礙「真布施」,修自己的同情心、慈悲心,還可以發願以今日布施財物的善緣,結下未來更究竟幫助對方的法緣。
菩薩要發心,但這顆心不能執著。譬如布施,要廣行布施,精進布施,但不能執著於有一個布施的「我」,有一個被施予的對象,有一個所布施的東西。一旦有了執著,就會產生貪吝、嗔恨、驕慢等煩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需要高妙的智慧,是菩薩高階修行的功課。
物質布施是為結緣,法布施才是真正的饒益。藉此因緣發願:願我未來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普施法財,究竟饒益眾生。 「若著心布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若著心供養善人,有少凶衰,則嫌布施不應,悔惜所施。」
生活中處處可以行善。把路上絆腳的石頭搬到一邊,方便其他行人;在公交車上給需要的人讓一個座;給心情不好的朋友一個鼓勵;進電梯時為後面的人按一下門;別人提著重東西時幫著抬一抬……以待人著想之心去付出,無論是財物、體力還是智慧,都是在行布施。
把工作當做對他人的布施。每天都能幫助大家解決問題,說明自己的勞動是有價值的。事情總是需要有人去做,去做了就能累積「財富」,從世法上來說,是業務能力、是人脈、是工作責任,從佛法上來說,是善業,要歡喜地做。
占便宜的人,實際上占不了別人的便宜,只是消耗自己的福報;吃虧的人,實際上並不是吃虧,而是償還宿債,若能夠作「布施想」歡喜而為,則成為增長福報的好機會。其實我們內心的不愉快,正是因為自己有貪有執。修行人不是拿別人的煩惱開刀,而是與自己的煩惱戰鬥。不被煩惱所困擾,才有辦法看清境況、智慧處事。
吃藥、調理、鍛鍊身體,能讓身體健康;聽聞、思維佛法,轉變心意,能令心靈自在。身體不好,一方面有宿世殺生或傷害眾生的業因,另一方面也有今生飲食、作息等不適當的外緣。現在要多造善業,隨緣慈悲放生護生、素食、布施醫藥、照顧病苦,並遵醫囑保養身體、注意鍛鍊等。
貪利供養,嗔心持戒,憍慢作福,勝他布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難招淨業。 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施。
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4/node110420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