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錢財溜走的訣竅!】猴年理財「宜」與「忌」!新的一年,教你精明理財,凡是不要猴頭猴腦!

chin ch ...| 2016-02-22| 檢舉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每年伊始,我們都會總結過去一整年的收入與支出,再對比全年的儲蓄,會發現存摺里的數目永遠不如人意,與每年年初時所設定的目標大相逕庭。

無論我們如何的檢討,總會發現,怎麼樣開源節流,存款數目依然沒有增加,其實,在日常花費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消費陷阱,趁著今年丙申火猴年的到來,就讓與孫悟空有著同樣火眼金睛的「火猴」,來告訴你哪些「猴性」要不得,哪些「猴性」卻可以作為參考的。

山上無老虎

猴子稱大王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原意是比喻山中沒有能人,普通人亦能夠充當主要角色,以此套入理財中,所代表的意思既是無大筆的收入,小收入即是大收入,充當主要財源的角色。 大財小財也是財

為了達到以上所說的,首先,你必須拋棄以往大財必須理,小財不必理的觀念,必須培養一個新的觀念,即無論大財小財,只要進入你的口袋,即是你的財,就必須好好管理。 既然沒有大財可管理,就由小財開始,要知道積少可以成多,只要慢慢的累積,總有一天,成為百萬富翁不是夢。 可能你會覺得目前已經入不敷出,為何還要在此情況下理財?其實,這更應該要管理,只有通過理財,你才能夠真正的瞭解自己的財務支出狀況,通過理財,削減不必要的開支,讓自己每月還有剩餘的錢財。 試想想,如果你沒有大筆的錢財,但是,你卻有一筆固定收入,只要你能妥善管理,小小的一筆錢,也能夠發揮大大的作用,所以,不要小看每一筆錢的力量。 要知道,99萬9千999令吉,少了1令吉,就不是一百萬令吉了,因此,要灌輸每一筆錢,無論多少都是很重要的觀念。

殺雞儆猴

遠離損友 「殺雞儆猴」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聽過吧?在理財方面,當然不會讓你像典故里的耍猴人,真把一隻公雞給宰了,讓猴子看點「血」色,而是讓你以「殺雞儆猴」的方式,對付欲誘惑你花錢的損友們! 甚麼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殺雞儆猴」方法呢?很簡單,即是狠心地直接拒絕這些朋友的邀約,不管朋友用任何方式,只要你堅決地拒絕就可以了。 起初可能你還不懂得如何拒絕這些朋友,不用緊,慢慢來,先從拒絕第一個開始,所謂熟能生巧,只要你成功拒絕第一人,展示你的決心,就已算是成功上演「殺雞儆猴」的戲碼了,只要你敢敢拒絕,久而久之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你也不用擔心拒絕你的這些損友後,會沒有朋友,人的磁場是相互吸引的,一旦你遠離了花錢的損友,成為一個懂得控制購買慾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有相同想法的朋友出現。 要不得

猴頭猴腦

消費衝動 「猴頭猴腦」指的是像猴子一樣好動,行動浮躁,因此,在此告誡各位,在任何消費前,切忌「猴頭猴腦」衝動消費。 活潑好動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的好動是指行動浮躁,受不了刺激,那麼,則要好好的檢討了。 尤其是對於一名消費者來說,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為受到外來的一點點因素刺激,而在當下衝動地作出可能會讓自己後悔的消費。 人是一種感官性動物,在購物時,可能會因為受到當時的購物氛圍所影響,因此在任何消費前,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多加思考,千萬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決定,反而應該深思該項物品是否真的對於你來說是必須的。 也因此,「猴頭猴腦」絕對使不得! 要不得

五馬六猴

易淪卡奴 「五馬六猴」又怎麼會與信用卡扯上關係?這又是一個要不得的「猴性」! 「五馬六猴」指的是那些不守規矩,不受管束的人,這對於持有信用卡尤其是持卡超過一張的「五馬六猴」人而言,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啊! 試想想,如果你是「五馬六猴」的人,明知道信用卡有上限額,也明知道逾期不付款將面對罰款,但卻因為你的性格使然,在使用信用卡時毫無節制,經常透支,導致屢屢刷爆卡,甚至淪為「卡奴」。 另一邊廂,你更可能貴人事忙,信用卡逾期忘了付款而遭到罰款,必須多付一筆不必要的開銷。 這種種的額外開銷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因為你不幸的染上了「五馬六猴」,不想成為上述的人,也不想多花冤枉錢,那,由今年開始,要告誡自己,脫離這個行列,改變這不良「猴性」! 要不得

猴年馬月

惰性使然 「猴年馬月」從字面上應該不難猜到其意思,即是指對於想要辦成一件事或者實現一種願望,泛指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 「猴年馬月」主要還是惰性使然,沒有真的去身體力行,永遠存有還有明天的心態,以至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想要做的事情終究沒有辦法實現。 這是要不得的「猴性」,一旦染上,就真的事事都必須等到「猴年馬月」,分分鐘等上12年還不見得能夠達成呢! 這「猴性」尤其容易顯現在儲蓄上,相信你也曾經有過「等下個月發工資時才存錢」的念頭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是目前最寫實的生活方式,因此,明日愁來明日當的情況比比皆是,儲蓄的重要人人都懂,但是,當面對生活費高漲的情況時,儲蓄則很容易被遺忘。 儲蓄是必須的,所以,不要再找任何藉口了,趁早儲蓄,把「猴年馬月」的習性改了吧! 要不得

沐猴而冠

充大頭鬼 做人呢,最重要須有自知之明,必須瞭解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千萬不要學「沐猴而冠」里的那隻獼猴,不自量力的以為戴個帽子就是人類。 在該典故里,是述說獼猴裝扮成人類,戴上帽子;藉以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無真本領者。 「沐猴而冠」的性格,就完全是一個愛面子的表現,為了在朋友圈裡保有地位,不斷地購買名牌,追求名牌,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財務能力。 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卻為了要躋身上流社會,與富有的朋友同一個等級,而搞得自己必須債台高築,勒緊腰帶過日子,不是更不划算嗎? 其實,平凡也是福,未必擁有名牌,吃得豪華活得富貴才是人生,平平凡凡的生活,也有其趣味所在。 而且,懂你的人,在背后里也會覺得你是一個六耳獼猴充悟空——冒牌貨,與其活得辛苦,不如活得自在,還是趁早拋棄「沐猴而冠」吧! 要不得

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 除了以上所說的,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則是「朝三暮四」,該成語表面看似與「猴子」主題無關連,其實,其卻與猴子有著最深的淵源。 此成語的來源是宋國的狙公喜歡養猴,並會儘量滿足猴子對於橡栗的要求,惟有一天狙公家裡出現經濟問題,因此,與猴子進行協議,起先建議早上三顆橡栗,晚上四顆橡栗,但是,卻引起猴子的抗議;較後,狙公則改成早上四顆橡栗,晚上三顆橡栗,猴子則接受了。 從這個典故中,每個人的理解皆不一樣,有者認為此成語是指利用花言巧語迷惑對方,使對方陷入自己的圈套中;也有一指為人們只看到表面的東西,忽視實感,而更為貼近現代人使用的則是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之人。 其實,以上的說法都沒有錯,只是大家的觀點與角度不一樣而已。 站在猴子的立場,「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卻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對於猴子來說,每天早上四顆橡栗,對於它們是整個早上的滿足感,是一種效用的主觀感覺。 而站在狙公的立場來看,則是一項框架效應,無論兩種方式,對於其來說都沒有損失。 套用在理財方面,則是同樣一筆錢,該如何使用才能為你帶來最大的滿足感,因此,「朝三暮四」的性格主要還是看你把自己定位在哪裡,只要不是反覆無常就好了。 也因此,在消費上,滿足感的效用往往比實質感更加讓人注重,作為精明消費者,如何拿捏准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很重要的。 投資「猴」禁 相信為了增加銀行存摺的數目,除了兼職打工努力存錢外,另外一個方式則是進行投資。 而投資卻有很多種,可以是股票投資、購買基金、定期存款等等,高風險的投資項目,相對的回酬率也高;低風險則回酬低。 在開銷方面,有些「猴性」可以作為參考,而在投資方面,則同樣有些「猴性」是不可取的。 猴子救月

沒事找事 另外一個投資大忌的「猴性」則是「猴子救月」,該典故是關於一群猴子,看見井內有月影,擔心世界夜晚將會失去光明,因此,一隻一隻倒掛連接在樹枝上,想要將井中月亮救出,結果,由於太重,樹枝不堪負荷斷裂,猴群全部落水。 這是描述沒事找事做,最終反而使到自己受害。 那為何說「猴子救月」是其中一個投資大忌呢?如果你為了想要開源,而貿貿然投資你並不熟悉的金融產品或領域,一旦有事情發生,不就是「猴子救月」,沒事找事做,還害了自己嗎? 舉例說,原先你有一筆固定的存款,可是,在看到朋友投資進股票市場,都可以賺得豐厚的回酬,因此,在沒有多加考慮的情況下,你就把一筆錢投資在股票市場,因為你對於這個市場並不熟悉,最後,導致虧損,這就是活生生的「猴子救月」的最佳例子。 所以說,在做任何決定前,依然是那句,必須是自己熟悉瞭解的領域才參與,如不,到時候就只怕是花錢買氣受之餘,還要為此面對虧損。 猴子搏矢

賣弄聰明 「猴子搏矢」的典故可能不是那麼的為人所熟識,其講述的是關於吳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遊玩,很多猴子見人來了,紛紛害怕躲避,只有一隻猴子從容不迫的跳來跳去,在吳王面前表現它的靈敏,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靈巧的接住了箭,吳王即命令隨從們齊射,最終該只猴子被射殺了。 「猴子搏矢」是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從典故中,可以看到該只猴子最後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在此告誡投資者們,千萬不要賣弄小聰明,以免最後有如該只自作聰明的猴子般落得被射殺的下場。 投資產品千萬種,投資方式也同樣有很多,但是,卻沒有一種是可以依靠小聰明而賺取豐厚利潤的。 投資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無論你擁有多少年的投資經驗,也必須步步為營,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一味地想要依靠小聰明走捷徑賺取快錢,可能你會在短期獲利,但是,長期來說,這分分鐘會為你引來反效果。 可能是有心人在看到你的小聰明,利用一些誘餌,而你又自以為聰明,則將會更容易上當受騙,總而言之,投資首忌則是「猴子搏矢」的性格。 結語: 猴子是靈長類動物,在國外,就曾經有經濟學家利用猴子做了多個與經濟相關的實驗,其中一個是關於猴子使用貨幣的實驗。 實驗的最終結果是猴子懂得使用貨幣進行交易,包括購買食物和交配。 因此,可以從中瞭解,猴子的思維在某一程度上,是與人類接近的,而在文中所提到的典故里,也把猴子擬人化,其所作所為皆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我們不妨從中把好的行為作為參考,把壞的行為則作為借鏡告誡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912776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