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筆做預算,立馬存款變更多
首先設定存錢目標,每次領到收入就要將規畫好的金額放到信封袋存起來。接著再約定,信封裡的錢雖然可以花用,但只有在生活費用光時才能動用。最後,他們區分出不同的兩組人:部分人用一個信封袋存錢,其餘則用二個信封袋平均分裝。簡單說,他們想對照若是分成一筆一筆來存,會不會增加更多存錢效益。
答案是,非常有幫助!報告中用多個信封袋分裝的人,平均會比只用一個信封袋的人多存近64% 的儲金。
還不夠!目標視覺化再多存20%
不過更有趣的來了,他們發現如果再加入一個巧思,實驗對象所存下來的錢更是大幅上升。教授使用的辦法是:請他們在信封袋外面貼上自己小孩的照片!
當我看到這段內容時馬上微笑,想到實驗者要動用信封袋裡的錢時,卻看到袋子上小孩用可愛天真的笑容望著他們,當下做父母的一定會激起更大的潛力。說實在我覺得雖然有些機車,不過應該是相當有用。
果然,實驗顯示有貼照片與沒貼照片對照下來,能讓他們再多存 9%~20%的錢。若將這兩個方法綜合來看,對照「用一個信封,沒貼照片」與「用二個信封,有貼照片」的家庭,後者比前者更是多存了一倍的錢。
是罪惡感還是激勵?存更多錢最重要
很明顯,在信封袋貼上照片,就是要提醒大人花錢時的罪惡感。因為若沒存錢或花超過錢,那麼小孩的未來與教育基金也就沒著落。但說罪惡感只是為了多些警惕,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更是要激勵實驗者存錢的動力。
期刊文獻裡就提到,若是將小孩的照片換成自己的夢想(如房子照片、歐洲街景),預期也有推動人願意多存錢的效益。
另外,這方法能成功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信封袋有約定要將封口封起來(可能用膠水或膠帶),當要花用時必須先將信封袋撕毀打開,這「多一道」的流程就提升花錢的困難度。
這讓人想起電視上防盜專家常告誡的,多一道鎖就是增加小偷犯案的時間,得逞的困難度也就愈高。
令人玩味的是,如果我們現在過度花費而不存些錢,其實不也是把自己的未來偷來用嗎?
開源投資之前,我們必須先學會存錢。
萬事起頭難,不過光是用想的,一定存不到錢。
每到月底,就覺得錢包空空嗎?當一碗牛肉麵、一個排骨便當越來越貴,薪水卻沒有變高,開源節流就變得非常重要。
從簡單方法的開始存錢,不斷進階挑戰
1.存錢筒
這聽起來是非常老套的方法,但非常有效,一個月存的零錢加起來可能不到500元,但一個月存$300,一年就有3600元。
2.集點、折價劵
便利商店的集點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也能幫你省下好幾杯咖啡錢。
3.存下加薪的部分
如果你現在有個正職或兼職的工作,並且很幸運地得到老闆的加薪,先別急著去吃大餐,把增加的薪水當作你每個月的儲蓄,存起來吧!
如果你已經適應前面的方法,你可以開始嘗試一些進階的儲蓄策略:
4.10元挑戰
養成下班回到家,或是做某件特定活動時,就投10元到存錢筒的習慣,金額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設定。(別設太低,畢竟這是個挑戰!)
5.隨機數字挑戰
每週或每月自己或請朋友隨機選個三位數號碼,存下那個數字!
6.週挑戰
第一週存50元,第二週存100元、第三週存150元…依序儲蓄下去,月底就會發現自己存了1000元!或是以減法的方式:500、450、400…,到年底你的金額會相當可觀。
善用你的銀行,利用銀行的服務幫我們存錢,事半功倍!
7.帳戶自動儲蓄
設定將支票帳戶裡的錢每個月轉一部分到存款帳戶。
8.給帳戶取名字
建立一個新帳戶,或是附屬帳戶,帳戶名取一個比「備用基金」具體的名字吧!像是你想買的東西「BMW M6」、計畫「歐洲背包客之旅」,讓你更有動力儲蓄。
9.密碼提醒
把你計劃設成密碼,當作每次領錢的提醒,每次領錢就會提醒自己,比如說:「20160902」提醒自己房貸要在何時還清。
換個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的習慣
你抽菸嗎?少抽點或是戒掉吧!平均價格為新臺幣65元,少抽一包就多一頓飯錢。
平常都騎車到巷口的便利商店嗎?散步去吧,散步每半小時可消耗熱量75卡,既增加心肺功能,又能改善血液循環、活動關節、助於減肥,最重要的是可以省下你的油錢。
自己來省錢又好玩
你都和朋友約在星巴克聊是非、餐廳聚餐嗎?試試在家喝下午茶、和朋友一起辦個Potlot派對,或是和另一半一起早起做早餐,不必為了省錢而捨棄和朋友交流的時間,只是偶爾換個方式也增添樂趣!
很多人想到存錢,只想到犧牲生活品質,但是,如果找對存錢的方法,有自動化存錢工具、設定夢想目標、降低慾望,養成存錢習慣,其實就能找到存錢槓桿,輕鬆達到財富自由的美地。
「開始存錢並及早投資,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這句話是全球首富、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
存錢為什麼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這個習慣的威力有多大?看看下面兩位單身女郎的故事就知道。
在電視製作公司任職的李小姐,和在網路公司擔任資深經理的劉小姐,都是民國59年次的單身女性,兩人目前年薪都在百萬元以上,也都曾經過著恣意消費的日子。現在,卻因為存錢觀念不同,一個已經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另一個卻還在背卡債,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薪水高卻變成龜兔賽跑的輸家
存錢滾複利,讓她後來居上

李小姐是台灣大學高材生,職場生涯一路順暢,未滿30歲時,月薪已經衝破6萬元大關。她自恃收入高,且未來還有更上一層樓的遠大空間,所以吃美食、刷名牌,盡情消費,好不自在。
然而,2001年,李小姐突然失業。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她只能向朋友借錢過日子,還欠下卡債,高峰時,竟背了50萬元卡債。
同一時間,原本薪水比李小姐低1/3的劉小姐,卻開始慢慢摸索存錢方法。
劉小姐畢業自東吳大學,不論學歷、工作、收入,都遜於李小姐,有一天,劉小姐因為意識到自己可能要單身一輩子,開始想存錢。
剛開始第一年,同樣被消費慾望挑逗的劉小姐,想了各種方法要克制自己。等她找到適合自己的存錢方法後,只用短短3年,已經存下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
景氣不好,加薪像蝸牛爬樹,根本追不上物價,甚至隨時可能丟掉工作,每個人都渴望是不是有神奇的理財方法,可以讓我們脫困?但如果你想的是像中樂透那種一步登天的方式,答案會令你失望。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祕書長劉凱平挑明講:「理財不是變魔術,只有靠存錢和時間,才能過著財務自由的生活。」

但一般人為什麼總是存不了錢?修習「存錢」這堂課,大家常犯以下3個錯誤:
錯誤1:
ㄨ等薪水增加再來存錢
○把存錢變習慣,零錢也能存
很多年輕人總想等薪水增加時再存錢,但他們沒想到,消費一旦成為習慣,薪水增加,消費跟著增加,根本無法存錢。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就指出,大部分收入大幅增加的人,會穿得愈來愈體面,開的車愈來愈名貴,用餐地點愈來愈高級,旅遊方式愈來愈花錢,但這些人卻不是愈來愈富有。
錯誤2
ㄨ收入-支出=儲蓄
○收入-儲蓄=支出
許多人喜歡精算每個月的花費,想著如何把支出結餘的部分存下來,結果,卻還是存不了錢,為什麼?因為存錢的公式用錯了,「收入-支出=儲蓄」的存錢公式,證明是不可行的,你應該換個公式,先把每個月要存的錢扣下來,剩下的錢才能花費。
「收入-儲蓄=支出」看起來很簡單,卻能產生巨大的威力!
大衛‧巴哈推行「先付錢給自己」的觀念。簡單說,就是在薪水入帳後,你應該先將部分存下來,給未來要退休的自己,其他才拿去付帳單。
錯誤3:
ㄨ太相信自己存錢的意志力
○存錢要有目的
劉凱平提醒,人們的存錢意志很容易軟弱,尤其現在是消費主義至上,誘惑太多,「存錢要有目的,不能老是告訴自己上車、上車,可是連自己要去哪個目的地都不知道。」
*掌握祕訣,輕鬆執行!
這些錯誤的存錢心態要如何克服,讓自己開始有正向的金錢流向,把錢存進自己的帳戶中?這條存錢路要走得好、走得久,你必須掌握以下3個祕訣:
祕訣1:每月薪水至少存下20%
在使用「收入-儲蓄=支出」的公式時,你得先決定存錢比率。
設定存錢比率當然隨人而定,但是設太高,影響生活品質,設太低,達不到實際的存錢目的,學問其實不小。對一名剛進社會、月薪3萬元的人來說,如何起步才恰當?
假設月薪3萬元,從25歲開始每月存下薪水的20%——6,000元,使用定期定額基金來累積,長期持有下來,年報酬率10%是合理的預期,經過時間複利,可以在34歲時,存到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元。假如,願意每月存到9,000元,相同的報酬條件,不到32歲就可以存到第一桶金。而同樣的習慣一直累積,到60歲可以有近2,300萬元。
祕訣2:選擇自動化存錢系統
大衛.巴哈認為,「要一勞永逸,改變財務狀況,簡單的方法就是財務計畫自動化。」方法很簡單,就是找到一個自動化扣帳機制,每月薪水一入帳時,你不必走進銀行櫃檯去寫轉帳單、定存單,而是讓機器自動幫你執行扣款存錢。
挑選自動化存錢機制有以下幾個要點:
1.每月薪水入帳就會自動撥款。
2.能自動定期執行。
3.若要提高存錢成功比率,最好中途不輕易贖回。
祕訣3:存錢目標具體化
要有具體的存錢目標,這個目標還要跟自己的價值觀、夢想息息相關。「千萬不要為數字而存錢!否則就像轉輪上的老鼠,工作、賺錢、工作,無法得到快樂。」大衛.巴哈說。
目標設定愈具體,愈有力量!「我要一個房子」,這個目標有感覺但是不具體,如果寫成「我希望住一間30坪大、位在台北市區的房子」,是不是大致可以估算出預算?如果再進一步,「30坪大、位在台北市、有花景的陽台……」心中那個夢想的力量就會慢慢浮現。
如果將目標圖像化,效果更好,譬如拍一張理想中房子的照片,貼在夢想目標旁;想要環遊世界的人,就貼一張旅遊的照片。
劉凱平說:「存錢的第一步,一定要變成一種習慣,即使錢少也無所謂。
當數字開始累積,就會產生激勵效果,存錢就會愈來愈有動力。」很多人想到存錢,只想到犧牲生活品質,但是,如果找對存錢的支點,自動化存錢工具、設定夢想目標、從輕鬆的存錢比率入門,養成存錢習慣,其實就能找到存錢槓桿,輕鬆達到財富自由的美地。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750717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