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前輩的一篇短文,寫得不錯所以搬來這裡了。。
《資本增值重要還是股息重要》
昨天與一位美女相約,談了一陣。
年輕的我,一路來靠著摸索,直到一段時間過後,在股票投資上跑的策略,都是注重資本增值,不是股息。現在的我跑的策略是否有改變,還有待考驗。
在選股與買入股票時,我非常注重股息。我注重股息,不是因為我要它的股息。奇怪,注重又不要,是不是自打嘴巴,很矛盾?
沒有,一點也不矛盾。先壓下疑問聽我說。
買入一個股票時,我很注重那個股有沒有給像樣的股息。聽好,是像樣的,不是有沒有而已。能夠年年給像樣股息的股,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司肯定是賺錢的,還是那種相當賺錢的。除了賺錢,現金流一般都不會有問題。當然公司總不會笨到明明不賺錢,卻年年自討腰包或向銀行借錢給股東像樣的股息。年年不賺錢的公司,也不會有銀行笨到年年借錢給它發像樣的股息吧。所以,從簡單的會計原理,年年能夠給像樣股息的公司,帳目表balance sheet 和現金流cash flow 應該已經過關了。
一間公司的底乾淨了,接下來我就可以免去不少的煩惱,在選擇股票時也能省去許多時間去看許多密密麻麻的數據,做許許多多的計算,也不會中做假帳的圈套。我能直接跳去考慮公司的經營模式與前景。投資變得輕鬆簡單的多。
買入了經過財務過濾的股票,我就等著公司的成長,等著公司股票的增值。一旦股票增值了許多,我就會收傘收割了,那區區的一點股息(與資本增值比較),我是不會在意的。
為什麼我選擇賣出高漲了的股票而不選擇繼續擁有收取股息呢?原因如下:
1. 作為年輕人,資金還不充裕。先套利了,就會有一筆充裕的現金。過後,我會從套利中抽出一部分作為「花費」或後備花費,減去日常生活的財務壓力之外,也能享受投資的成果,享受投資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加堅持地培養對股票投資的興趣。
2. 對我來說,資本增值的複利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懂得人生的意義更為重要。要是為了資本增值的複利作用,為了將來更快達到財務自由,而犧牲眼前的「享受」,增加生活上的心理壓力與實質壓力,我認為有些本末倒置,有些矯枉過正。因為人生沒有take two, 我寧願用更長的時間達到財務自由,也不要將太多「困苦」置入生活中,犧牲年輕時期的「快樂時光」。這就是為何我用那麼長的時間來達到財務自由---資本小固然是一個因素,穩打穩紮確保萬無一失的同時也不擠壓生活素質才是真正的原因。所謂長命功夫長命做,學會了投資,個人的資產年年都能增加,在不犧牲生活素質的前提下,遲些達到財務自由,又有何妨呢?
3. 利用部分利潤投資再投資,周而復始,資金總會增加的。到了某個階段,投資經驗豐富了,股票投資的掌控也更能得心應手時,資金也正好滾大了。這時正是投資者大展宏圖的時候。這就是為何投資者後期的回酬往往一年就能超越過去開始投資時的二十餘年。
4. 在大馬股市裡,除了銀行股與少數行業股如電訊股等表現比較突出,很少其他公司能夠長久地經營並壯大。很多公司在風光十年八年或頂多一二十年之後,就沒落了,甚至再也沒有立足之地了。所以,在大馬股市裡,能夠長期投資的股項其實並不多。這使到大部分的投資者都以波段或周期投資為主要目的。投資一個股項,若干年後看到股價起了相當可觀,也就套利了結去了。
5. 在大馬股市裡(其他市場或許也是如此),牛市熊市都有循環期。一個股,每每在牛市裡起了多少倍,然後在熊市來臨後,股價又會掉去一大截。股票在牛市裡起了幾倍,投資者如果不賣出,往往都會在熊市的跌勢中彷徨無措。也許熊市剛開始時他能堅持,但是到了中途或後期,相信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會放棄。能夠做到與股票長廂廝守的人可說寥寥無幾。我自己嘛,早期到一段時間也做不到。後期因為再也沒中槍過,不知是否還能做到。所以,要是明知道自己做不到,與其在熊市中途放棄賣掉,賺少了大部分,繼續持有又是未知數,倒不如就在獲利豐厚時就了結。
6. 要是股票資本增值有好幾倍時我們賣了,就會有幾倍的利潤。下回股市處於低潮時,我們就會有更充裕的資金重新出發。利潤滾利潤,財富就會增值的更快。要是選擇不套利,往往就會為了那區區的股息而讓資本增值變成是實際上的消失。要是將來該股不會再起回,也許一二十年的股息也彌補不了那消失了的資本增值。
縱觀以上幾點,我認為年輕人買的如果不是藍籌股的話,採用資本增值法投資應該是比較理想與實際的。我們不要迷戀什麼理論,什麼長期投資。理論畢竟終歸是理論,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我們要先自問自己,自己能做到什麼,又不能做到什麼,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如果大家還不了解自己,要給自己機會和考驗,當然沒有問題,畢竟投資的磨練是必須通過實戰來獲取的。
感謝逆風前輩的一篇文章,本人是屬於股息那派的的人。因為我已感受到每年派送股息那種滋味了,年年有花紅又不用看老闆臉色,感覺真棒~~↖(^ω^)↗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