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健雜誌
文/駱潤生 圖/pixabay
2019年5月30日 上午11:33


檢視相片
陳列於台大醫院北護分院文藝走廊的一幅花卉油畫,畫風靜謚,筆法純熟,充滿真誠情感。畫作出自於75歲的公益畫家陳豐美之手。65歲才開始習畫的她,同年也做了一個「拋家棄子」的決定,自願搬進風景優美的安養中心。子女孝順,曾求陳豐美不要去,但她為何仍做出這樣的決定?「到我這個年紀,我不做媽媽,不做婆婆,就做我自己」、「我一直在等待完全自由的那一天」,媒體採訪她時如是說。
出版傳記「巨流河」,憾動華人世界的作家齊邦媛,也曾循傳統住在美國兒子家半年,幾經思考,於2003年決定自行搬入養生村,「我有我的生活,也知道三代近距離生活的艱難,不希望喜怒哀樂家人都要管。」當時的她已經80歲了,在養生村日升月落的靜好歲月中,「在這裡我不再牽掛、等待,身心得以舒展安放、俯仰自適。在明亮的窗前或燈下,開始一筆一畫寫我的生命之書『巨流河』。」
高雄愛河畔,一位領有街頭藝人牌的中年大叔,撥著吉他弦,彈唱著西洋老歌「Tears In Heaven」 ,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作家老黑,13年前就從外商石油公司高層退休。當年的他才45歲,老家住台北,退休時住北京,後來選擇落腳高雄。熱愛旅行與閱讀寫作的他,持續地規劃與太太的下一站居地。他的移動式退休哲學,「走出無奇的舒適圈,冒點風險,嘗點新鮮,看看自己究竟有什麼能耐,以及這些能耐的極限在哪裡」。
其實不論是跟兒女同住享天倫,或是像老黑一樣,易地而居探索新奇,或是選擇像陳豐美、齊邦媛一樣,入住養老機構醉心於創作的自由,一輩子為家庭和子女,努力大半輩子的長者,最重要的是退休後能不能活得精采,活出自己。現在愈來愈多的長者重視自由自主的意識,選擇過好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而好的退休品質,除了安排適合的居住環境之外,做好退休理財準備是必要的,畢竟經濟無虞是安心退休的最好後盾。要怎麼做好準備?有以下3幾點提醒:
1. 開始記帳
若平常沒有記帳習慣的人,最好在退休前一年就開始做,並且依照項目分類。這樣的用意是能藉由記帳,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方便估算退休後的金錢安排,並做妥善的調整。
廣義的記帳,是除了做好收支管理,也要對自己每年的資產狀況做盤點,如此有利於全盤掌控財務狀況,也方便編列每年的花費預算。在預算內執行花費,心中才會有篤定的安全感。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pixabay)
2.做好理財
這部份的重點又有4項。第1,及早檢視保險規劃,將退休時可能遇到的,例如疾病、長期照顧等風險,透過保險轉嫁給保險公司。第2,無債一身輕,不要透過舉債來從事高風險套利。這麼做的風險在於,若經濟情勢發生變動,即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關於資金的安排與配置,若想創造穩定的退休金來源,可以透過多元配置來分散風險,如購買年金保險、配息基金、配息績優股、高評等公司債券或政府債券等,來產生穩定的現金流。持有房產而無足夠現金的銀髮族,也可考慮向銀行申辦「以房養老」來獲取現金流。
第3,及早安排信託規劃。當失去自理能力時,如果買了保險或有足夠退休金可支付的話,這時要擔心的問題是,這筆費用是否會被專款專用在自己身上?如果若能事先安排規畫信託,就可以不必擔心這樣的問題。
第4,注意資金安全。不要急著把房子等資產過戶或贈與給小孩。其實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不要依靠他們。此外,若理財商品過度強調保本、高報酬,而且含有你看不懂的內容,則很可能有詐,須慎防。最後,不論是提供小孩買房、創業資金,或借錢給親友、替人作保等,都很可能會影響退休金的安全,要審慎評估。
3.學會放下
一般而言,退休後的開銷,因為少了職場上人際互動的頻繁支出,通常會比退休前低,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應酬交際,與真正交心的親友往來,從加法生活轉變為減法生活。原本的大房子也可考慮賣掉或出租換成電梯小屋,一來方便整理,二來可省下大房子的固定成本;多餘的錢則可以再投入理財,也可藉此選擇理想新居地。
兒孫自有兒孫福,養育子女成年,責任義務已盡,該讓子女成長自立的,也該放手讓他們承擔及高飛,自己則做個讓人敬愛值得親近的長者。
做好上述安排後,最終讓自己快樂的,還是要回到文章開始的三個故事,就是要趁早探索自我並培養出人生下半場的志趣,在自我實現的同時,才能感受到最大的喜悅。
(本文作者為理財規劃專家、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促進會(www.cfp-tfpa.org)成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