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越窮越要學會理財
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理財的讀者來說,應該有很多讀者都會誤把理財當成銀行金融產品:黃金,基金,股票等等(這類產品屬投資的領域,這貼不解釋)。所以很多人就會以為理財是有錢人才可以幹的事,還有些人乾脆就把理財這個概念從大腦中清除了。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篩選出大腦中記憶深刻的東西,一個印象不深刻的概念會自動被我們大腦過濾掉,我們甚至不知道它曾經出現過。
所以一個從來沒有理財觀念的人,他的大腦會自動過濾理財方面的知識,任何通過理財來提高收益的項目都會從他的世界裡排除出去。於是,理財真正成為他世界的絶緣體,財富積累變得更加困難,貧窮就更容易圍著他打轉。
所謂的理財就是 打「理」自己的錢「財」。第一件要學會的就是如何開源節流(控制支出)。
開源節流理財中,有一個特別基礎的公式:
收入-儲蓄=支出。但是,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或者只會運用另一個公式:
收入-支出=儲蓄。
從數學等式上看,這兩個公式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在理財的實際應用中,這兩種思考方式帶來的存款成果有很大差異。
小何和小西是同事,拿著一樣的薪水,一起看上同一件漂亮但價格不菲的衣服。小何的消費理念是先儲蓄後消費,每月先固定存入一筆資金,剩餘的資金拿來生活和消費。
小何盤算自己的消費資金,發現買完衣服以後,剩餘資金不足以支付這個月的生活費。於是小何選擇放棄立即購買,把衣服加入願望清單,計劃下月買入。
小西的消費理念則是消費支出後剩下的餘額再做存款~只要喜歡的就買買買,快樂的過日子。於是,小西很容易就做了選擇,買入衣服,當月尾剩下的結餘幾乎為零。
在不同的消費觀念影響下,小何每月先存500,一年後,手上資金6000+,積累五年,就有了能出國旅遊的經費/可以拿去投資的原始本金。小西卻依然過著月光的日子,連想出國的願望也實現不到。假設這時兩人同時失業,小何可以取消掉出國旅行,安心的找新工作不愁沒飯吃,沒錢交房租。小西呢?心都慌了,不馬上找到新工作的話別說房租了,連吃飯的錢都沒有。
小何和小西,一樣的收入水平,卻因為
一個大腦中植入了的觀念而積累不少資金。
一個大腦中植入了的觀念而一直過著暫時性的逍遙自在的月光日子。
一個沒有理財意識的人是很難分辨
收入-儲蓄=支出 和 收入-支出=儲蓄 的差別。
一個是存錢優先,一個是花錢優先。當讀者的大腦自動應用存錢優先原則,銀行裡存款的數字就會開始上漲了,當然支出也會開始下降。先設一個目標作為每個月先儲蓄的動力並堅持下去(當然目標要實際點,別太誇張,設100萬怎麼算一輩子都存不到,那麼動力自然就會消退,先從比較簡單的1萬開始吧),儲蓄後剩下的餘額要怎麼分配支出,大腦自然會幫讀者做決定。
當讀者的大腦認可花錢優先,那大腦就會滿足讀者的願意,總是讓享受購物花錢當土豪的樂趣。當然,也有可能會提升讀者的賺錢能力(兼職等等),畢竟消費慾望會帶動賺錢能力。但是,由於大腦沒有先儲蓄的概念,它會自動忽略儲蓄這個的選項。那麼每個月會剩下多少錢能存下呢?
也許有些讀者會說,只要小西的收入增加,剩下的錢自然就會多了。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現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人的消費慾望會隨著收入的增長而增長。買了一件還想要第二件。
當月薪三千時,月光族可以過月支出二千八的生活。但是,當月薪上萬時,月光族未必能忍受月支出二千八的生活。想要的東西,想買的東西會自然的跟著收入的上漲而變更檔次。
看過了小何和小西的故事,讀者還覺得理財是有錢人的事嗎?還認為理財是應該有錢以後才需要幹的事嗎?
原文網址:make2ndincome.com
讀者們分享給朋友們/facebook等等會成為小文持續post文,持續更新的動力。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