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擴大市場影響力,微信在日本放大招了!
7月3日,微信在東京推出全新支付境外開放平台,全面降低接入門檻。
作為競爭對手,支付寶在日本引進「促銷功能」、「積分功能」,進一步擴大其「經濟圈」。
支付寶與微信的海外布局可謂如影隨形。他們的戰火早就燒到了海外。
支付寶:瘋狂布局+投資
支付寶一開始走出國門的海外戰略就是「從中國出鏡人員入手」。
目前,支付寶已支持在歐洲的許多機場使用,也可以直接使用它在免稅店消費。德國21家Rossmann超市都引進了這種支付方式,將來還會普及到2000家,去德留學和旅遊將會更加方便快捷。
而美國各大旅遊城市包括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機場、DFS免稅店、LV門店也都能刷支付寶,之後還將有400萬美國商家支持這一付款方式。
近日,支付寶推出了港版APP,這是它首次為境外用戶推出當前版本的APP。有網友調侃,這麼多年,支付寶終於有個胞妹了。
不少港民表示:「『支付寶HK』掃QR Code支付所需時間快於Apple Pay,比無須感應手機NFC及指紋確認支付省下不少時間。」
至今,螞蟻金服已經在印度、泰國、韓國、菲律賓和印尼等地與合作夥伴發展了當地的電子錢包,超過2億的境外用戶都在使用它。
此外,支付寶憑藉其強大的資金背景,頻繁進行海外投資:
2016年,螞蟻金服對印度版支付寶Paytm、韓國網際網路銀行K-Bank進行投資。
2017年,螞蟻金服在海外的投資還在繼續並加速,2月和菲律賓公司Ayala聯合投資隸屬於運營商GlobeTelecom的數字金融公司Mynt;3月阿里巴巴增持印度電子支付公司Paytm股權,成為其最大股東。
相比之下,微信的出國之路似乎頗為坎坷。
微信:用微信海外版發揮社交優勢
很明顯,微信與支付寶產生了正面競爭關係。同樣為了讓中國用戶在海外能夠使用它的支付方式,微信也在海外旅遊進行了多番布局。5月份,微信支付宣布攜手CITCON正式進軍美國,而一個月前它還宣布了進軍英國的消息。
與支付寶類似,微信也同樣選擇在長處發揮自己的本領,推出了海外版微信WeChat。為方便海外用戶使用,WeChat還支持facebook插件。
在聊天頁面和發現頁面上, Wechat和微信的差別不大。
但是,用戶體驗卻不盡如意。日本用戶吐槽WeChat「不接地氣」(沒有遊戲,不能與好友互動)、不注重隱私(look around功能),表情單調(那些小黃豆——QQ表情是從哪兒來的)。也有用戶直指:「微信支付並不順暢。」
目前,使用WeChat的大多仍是留學生和華人。在巴西、印度這兩個新興市場上, Google 應用商店的下載沒進前 100,更多的人還是熟悉 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這些即時通訊軟體。
截止6月,微信支付已正式落地15個國家,支持超過12種外幣直接結算。而支付寶已經登陸歐美、日韓、東南亞、港澳台等26個國家和地區,支持18種境外貨幣結算;它還將進軍奧地利和瑞士這兩大德語區。
悖論:仍然只是出境中國人在用?
看上去,支付寶的海外布局已經領先。
但是,在海外掘金的路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一是業務局限性:單一鎖定「中國旅客」的使用規模遠無法比擬當地市場。
二是合規性:支付寶和微信沒有海外支付資質,需通過與海外代理商合作來解決。
三是欺詐風險防控:國內通用的很多防控手段在境外是失效的,需要探索出新的方案。
四是盈利:相比境內支付,跨境支付業務量偏小,且涉及到代理商服務費、匯率折算等額外費用支出,短期內盈利無法達成。
五是競爭:國外也有移動支付企業、電子錢包服務和社交平台。
六是政府干預:支付是金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府把控全局的手段。
七是難以滲透當地主流消費場景和當地用戶。
最大的問題,就是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仍然很強調「中國出境人員」,很難「拉攏」當地人群。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155789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