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投資理財,從來不擔心下跌虧損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吳曉波頻道」,回復「今日頭條」,獲取白領精英們都想要的商業指南。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最近的股市非常低迷,一個多月下來,大盤已經跌掉了8%,而且基本上是天天跌。前幾天小巴做了一期問大頭,請專家談一談看法【點擊此處閱讀原文】。

和往常一樣,後台對於中國股市的看法,嘲諷者居多,相對非情緒性的評論就比較少。

今天,小巴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一談。

在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上,我們前段時間剛剛講過一個公式:

投資回報=本金*收益率*(槓桿-槓桿成本)

本金的多寡,很多時候,看爹。

槓桿的調動,收益率提升,則往往與風險的提升綁定在一起。這是一條補充的前提定律:

收益率=風險程度

收益和風險基本對等,要獲得更高回報,就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買股票能夠獲得比買債券、存銀行更高的收益,同時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明天股票可能漲10%,但同樣也可能跌10%。

提高收益/風險比,大概有兩條路徑:

其一是聰明辦法,提升專業能力,如果你很會炒股、很會看樓,那你就有辦法提高收益率;

其二是相對笨一點的辦法,拿時間耗。

幾乎所有的投資品類,都存在周期效應。在2000多年前,西施的男朋友范蠡就把這個道理玩得很溜了,他通過觀察木星的位置判斷糧食等資源的自然周期,利用供求規律,「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而反賤,賤下極而反貴。」

在一個經濟仍然以較快速度發展的國度里,很多具有高成長性的投資品類呈現著螺旋階梯式的增長,優質房產如此,高成長性的股票也是如此。

你改變自己可以接受的投資周期,將它從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季度拉長到1年、2年、3年、5年,很多事情就改變了。一個月、一季度,甚至一年的股票、房產可能下跌,但是三五七年一個周期下來,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還是比前一個周期普遍要更高。

小巴兩年多之前開始寫理財類文章,一開始就寫了很多篇關於基金定投的內容,不厭其煩地給大家普及的,也就是這些道理。

1

選擇高成長性股票組成的中小型指數基金,確保相對高的收益,按期穩定、不間斷的持續投入,用時間來降低相對風險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2

進入的時機略有差別,在整體低迷的時候進入當然最好,但也並非一定強求一個低進入點,退出的策略更加重要,要在市場狂熱的時候退出。

3

關鍵在於要走完一個周期,一般至少也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投資回報率基本上不太會低於貨幣泡沫化的速度,至少也能維持在持平或相近的水平上。

註:在吳曉波頻道公眾號主頁回復「基金」或「理財」即可提取相關歷史文章。

在投資回報=本金*收益率*(槓桿-槓桿成本)這個公式裡面,超過90%的年輕人本金、槓桿能力有限,依賴於專業能力提升收益率的程度也有限。那麼,公式右邊唯一有可能在短時間能夠調動的變量,就是通過改變時間維度來改變收益率。

你在投資理財上,不管是股市、樓市還是P2P,沒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時間維度,那你在投資理財上的第一步就輸了,至少是輸了半招。

很多朋友來找小巴諮詢投資理財的時候,常常這樣問:「小巴,我手上有一筆錢,最近股市、樓市、P2P好像還不錯,是不是可以買一點?」但很少有人告訴我關於時間因素的信息。

小巴需要再補充問一句:「那麼,這筆錢你打算投資多久呢?後續還會有錢跟著投進去嗎?」

甚至,我們在很多專業的投資渠道或是理財顧問那裡,也不會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們在線下渠道比如銀行,線上渠道比如App買基金、股票,除了常規的開戶信息確認之外,做的第一件和投資理財本身有關的事情是什麼呢?

一般理財顧問或是App都會讓我先做一次測試,包括以下信息:

你今年年齡多少?

職業是什麼?年收入多少?

一年支出花費多少錢?有多少錢拿來投資?

您性格是保守還是激進?

萬一股票基金跌了10%你是持有還是拋出呢?

……

綜合這些信息後,他們會得出我們的風險偏好值或是風險承受能力值,再根據它為我們匹配一套資產工具,股票類資產多少、債券類資產多少、不動產應該多少、保險應該多少等等。

有的時候,我們還有可能遇到更簡單粗暴一點的做法:用100減去年齡的差值來表示應該配置多少百分比的股權類資產。

20歲,就應該拿80%的錢去買股票或是股票型基金,拿20%來買債券和債券型基金;30歲是70:30;40歲是60:40;50歲就是50:50……依此類推。這種按照年齡來分配股權與債券類資產的方法,年齡越大,風險承受能力越低,配置的高風險資產越少。

收益與風險對等,但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他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問題。

你計劃中的投資時間越短,你就越是應該選擇穩健、保守的方式,反之,你可以承受的時間越長,那就去選擇高增長的、風險偏好也更高的方式吧。

就像華爾街的鬼才——白手起家的伯納德·巴魯克說的「我年輕時,人們稱我投機客,之後改稱我為投資家,再之後又敬我為銀行家,現在稱我為慈善家。其實從始至終,我做的都是相同的事。」

在股市裡,有一個很好玩的笑話。

有人問一位美國著名價值投資派的基金經理:既然你們都尊崇價值投資理念,那為什麼在1980年代沒有瘋狂地進入抄底呢?那可是7倍市盈率的歷史最低點。

基金經理說:「對不起,我們當時正焦頭爛額地忙著向投資人解釋——為什麼在10倍市盈率的時候,告訴他們這是超低點,一個歷史級別的抄底機會,毫不猶豫地滿倉進場,一年後卻虧了30%。」

但就是在這之後,美國就迎來了一波十七八年的長期牛市。

你看,離開時間這個維度,你是沒有辦法和別人講道理的。而從一開始就放棄了這一個武器,你真的就輸了一大半。

小互動 其實除了投資理財之外,我們生活中每一項計劃的事情,總是不能脫離時間維度,一旦離開時間的約束,我們的目標都難稱合理。小巴也請大家在留言區說一說我們在理財或其他事項上的規劃和時間維度的關係。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吳曉波頻道」,回復「今日頭條」,獲取白領精英們都想要的商業指南。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15065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