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拿多少錢出來理財??

書籤客/書

有位朋友,全部家底是50萬,買了20多個網貸平台的P2P,目前手裡能用的現金只有3萬。

願他最近仨月別生病,別下崗,別出意外。不然的話,別說47萬想用也不是立馬能取出來;就是拿著3萬也不敢去醫院瞎折騰啊。

盯著高收益的初衷是好的,想快速實現財務自由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拿著全部資產買理財,危險係數太高,簡直直衝雲霄。

那麼,投資之前要做什麼準備?投資占全部資產比例多少比較合適?

投資的最佳狀態是,在不影響現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

所以,你需要先把三個口袋裡的錢裝滿,形成穩定的安全墊,之後再去購買金融資產。

一、生活備用金

第一個口袋—生活備用金

這個不多說,大家肯定都知道。生活備用金,就是為了應付日常中出現的臨時突發情況。比如你老婆忽然想去淘寶買個大件兒啦,你家娃看上一個新玩具啦,同學朋友結婚生娃份子錢啦。

呵呵呵呵,都是不可預見性的。

這裡面只有兩個要素需要遵守:

1. 備用金是平均3-6個月的生活費。

如果你一個月的正常開銷是4000元,那麼備用金就準備1.2萬-2.4萬。不必過多,太多了沒有意義。但是太少的話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反而捉襟見肘。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3-6個月之間進行取捨。

2.備用金必須能夠快速取現。

備用金顧名思義就是拿來應急的,所以放在銀行存活期也好,買貨幣基金也好,快速取現是第一位,獲得收益反倒其次。但是如果能夠兩者結合的理財方式,那就更棒了。

比如,小編就是把生活備用金放到微眾銀行和P2P活期理財。微眾銀行是秒到帳,屢試不爽,缺點是收益率不高,但是比銀行理財還是高很多。

P2P理財(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哪家了)到帳慢一點,需要30分鐘,但是收益率要高不少。

總之,選你認為最合適的就好。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使用了備用金,那麼在突發情況結束之後,要第一時間把備用金補齊,第一時間補齊,第一時間。這部分錢雖然不是資產的大頭,但是一旦發揮作用絕對是首位的,所以雷打不動,記得及時充值。

二、保險

第二個口袋—保險

小編怕死,身上長個痘,胳膊疼,嗓子疼,肚子疼就要去醫院找醫生阿姨給看看,怎麼著也要開點藥啥的,安撫一下心靈。

畢竟,命比錢值錢多了。

所以,保命的錢就更不能省,也不能拿去投資理財。先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險買好,解除後顧之憂之後,才能踏實上路,上理財的路啊。

保險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這裡面還是有兩點提醒大家:

1. 保險的目標要明確

不論是買儲蓄型的還是消費型的,保險的首要作用是提供醫療保障,收益反倒是次要。收益可以在理財中掙回來,就不要在在保險上揩油了。

所以明確首要目標,打蛇打七寸,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

買消費型的保險,保命要緊。

2. 保費要適中

保險一般都是一年一交,是不是保費高的就一定好呢?可能是,但不見得適合你。

一般情況下,大家關注的是意外險、重疾險和壽險。意外險幾百塊錢就可以搞定,大頭在重疾險。

總的來看,三個險種的保費加起來不超過5000元是比較適合工薪階層,太高了成本受不了,畢竟保險的作用是防範為主。當然這個只是從價格上簡單粗暴的進行的劃分,具體的險種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配置。

很多人覺得,有醫保基本上可以覆蓋大部分的醫療費用,保險在平常情況下是一直讓你花錢的,但是保險的錢不能省,配置好保險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負責,給你和家人的一份保障。不然一場大病下來,家庭經濟一夜回到解放前。身體、精神、經濟多重摺磨。

但願保險永遠都用不上......

三、短期用的錢

第三個口袋—短期要用的錢

有了生活備用金應急,有了保險做後盾,剩下的錢是不是可以買理財了?對於未來2-3年不會有大的開銷的人來說,差不多是這樣了。

這裡面大的開銷主要是指:買車、結婚、生孩子。這些基本上是可以預見到的,所以如果你已經解決了上面的主要開銷,那麼還有餘錢的話可以進入投資準備階段。

至於自己養老的錢,一時半會還不用考慮,畢竟我們理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足夠的養老錢,體面養老。從這個角度看,理財也是為養老做準備了。

四、四個口袋

這麼說下來,三個口袋的錢和用途已經很明確。資產配置最先要做的就是把這三個口袋裡的錢裝滿:

第一個口袋,生活備用金---你的現金流;

第二個口袋,保險---保命的安全墊;

第三個口袋,消費支出—未來2/3年內要買的大件兒/辦的大事

如果還有剩餘的錢,可以放到第四個口袋裡了,這個時候我們才正式聊理財投資。

後面幾篇文章,我會詳細跟大家分享資產配置的觀點和操作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149156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