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中的「陷阱」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去,甚至血本無歸。然而有些人卻因為知道這其中的貓膩,成為理財贏家。因此,這些理財「陷阱」和理財意識,你必須懂。
存單變保單 投不好就本金不保
當你去銀行處理你的存款時,會遇到各式勸說,聲稱普通的存款利息太低,推薦一種收益率高的存放方式。並稱分紅型保險也是存款,不但可隨時支取,每年還有7%-8%的收益,現在一些錢用不著買成理財產品,不但大病可保障,20年後還可一次性提取10萬回報……勸說者就是抓住你的心理,讓你意識到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要多給自己多一些保障。但是我們要知道,有些理財產品是投資理財型保險,不保障收益和回報,甚至本金不保。
防護秘籍:提高警惕,勿忘初心。存款就存款,不被虛假回報誘惑。銀行保險渠道有15天的猶豫期,可申請撤銷。
高利息集資 龐氏大騙局
很多民間借貸公司,將自己包裝成有資質的理財諮詢公司,從事高息融資業務。有的將店面開進社區,以高額回報吸引老年人參與。理財專家提醒,誘導性集資,以高額利息吸收資金。利用後加入者的資金,營造出年利率高達20%以上回報率的龐氏騙局。經常出現攜款跑路的事件,讓參與者血本無歸。
防護秘籍:擦亮眼睛,遠離借貸。認清投資諮詢公司的資質,不被表面的高回報蒙蔽。
收益被誇大 概念被混淆
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越來越低,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才不到兩個點,去年此時還接近三個點。很多原本存定期的市民,轉而購買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因為我們肉眼看到的年化收益率要高於銀行的利率。其實,年化收益率並不代表實際收益率。這就是文字遊戲,混淆概念而已。
防護秘籍:讀懂收益,理性購買。清晰認知年化收益率,認清合同裡面的相關扣除費用。
現貨原油、白銀投資「陷阱」
2016年6月18日,來自廣州、深圳、天津等地的35名投資者,共同狀告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下稱「深油所」)從事非法期貨交易。2014年-2015年,這些投資者通過深油所旗下多家會員公司進行「現貨原油投資」。然而,這些投資者後來發現,他們交易的品種「前海油50」、「前海油100」等在石油化工名錄上均查詢不到,35名投資者共損失2500萬元。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在廣州工作的王先生是35名投資者之一,2014年10月,他在「老師」的介紹下開始炒原油,短短13天就損失了70.5萬元。
實質上這是一場對賭遊戲,交易軟體被後台人為操縱,交易所、會員、代理商層層設置陷阱,行情處於高位時不能平倉,本該下跌的白銀價格,在交易軟體上卻一路飆升……散戶們想要賺到錢,是不可能的。他們虧損的錢,都被代理商賺走了。
私募股權投資「陷阱」
上海法院受理了一起金融委託理財合同糾紛案,客戶與基金公司簽訂投資協議,約定投資400萬元,委託基金公司購買某公司股權。若該公司IPO成功,則繼續進行退出操作;若不成功,則進行併購運作。但基金公司遲遲未購買約定公司股權,客戶向法院起訴該基金公司。本案中原被告雙方對股權投資行為是否超出基金公司業務範圍產生爭議。法院審查發現,原告的資金事實上來源於數十名自然人。
網絡基金投資「陷阱」
據報道, 45歲的李先生在網站上看到一則關於投資「香港VS基金」賺錢的廣告,該廣告稱「投資該基金,確認後第二天返利,每天按投資數額5%—10%返利」。高額的回報讓李先生心動不已,他隨即按照網站上留下的聯繫方式與對方取得聯繫,並匯款1萬多元給對方。幾天後,李先生果真收到對方承諾的每天850元匯款。然而,就在李先生準備將第二筆款匯給對方時,他發現這家網站已經關閉,隨即報案。警方調查發現,該網站共詐騙全國10多個省份1200多人600多萬元。
從以上的六大陷阱,我們不難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在我們理財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財知識,更要關注相關部門(例如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下發的相關規定。其次要考核你所投公司背景、所持拍照、資質等核心信息。最後一句也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理財投資一定要分散」,自己將資金分散的投出去,或者找個可以幫你分散投資的靠譜平台,比什麼都來的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3/node148604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