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風投界的經典故事:
土豪海選女友,給三個候選對象各一百元,讓她們用最少的錢,把一個空的房間填滿。第一個女生買了很多棉花,勉強裝了房間的二分之以。第二個女生買了很多氣球,裝了房間的三分之二。第三個女生冰雪聰明,她花少少的錢買了很多蠟燭,溫暖的燭光瞬間照亮了整個房間。
土豪最後選了胸大的那一個。
相親時,男人會和你談情懷,談人生,談理想,但他最看重的,實際是胸,是他們所需求的。做風投的,也會和創作者們談情懷與社會價值,談創始人人品,談團隊構成,但最後決定投與不投的時候,他們其實只看一點:商業模式
摩拜單車製造成本3000元一輛,投放10萬輛,成本為3億元,一年使用300天,一天5次,一次1元,一年收入1.5億元,按10輛/天的損毀率(含被破壞,損壞及丟失)900萬,運營成本1元/輛/天,需要3千萬。但2年後,單車的使用壽命將急劇減少,損毀率大幅提升,第3年30輛/天的損毀率,第4年幾乎快全部報廢了。3年計算總收入4.5億,損毀率4500萬,運營成本9000萬(按損毀部分的收入與支出相抵,只計算損毀車輛),這樣算下來幾乎不賺錢,那共享單車是靠什麼賺錢的呢?為何投資人們還趨之若鶩呢?
投資人看中的並非是共享單車的盈利能力,也不是什麼大數據。投資人們看中的是共享單車背後的金融能力,說白了,就是押金。
我們知道,想要加入共享單車,需要繳納200-400元不等的押金。這個押金到結束服務時可以取回來。假如10萬輛車的成本是1000萬元的話,100萬用戶的押金就是2億元(按照200元/人計算)。這部分押金基本上是穩定的,如果投資理財做得好的話,按照10%的收益率,一年的收入就是2000萬元。即便所有的車輛一年報廢,這件事仍然有利可圖。
換言之,共享單車這件事本身的核心不是共享,而是金融。單車只是收取押金的標的物。共享單車其實希望參與者越多越好,使用頻率越低越好,這樣槓桿率就可以最大化。其收益也就會越來越高。因此大家可以發現,共享單車這件事本身其實不大,但勝在有現金流。
其實投資人被O2O補貼大戰嚇著了,因此能賺錢的模式才是好模式。所以才會迅速被超大體量投資砸下來——投資人希望最好90天內結束戰爭——畢竟這個小規模、高利潤的市場,一旦一個占據上風,就可以通吃了。
不過,當摩拜和ofo兩家都拿到了超大體量的融資,未來的答案就只有合併一項了。現在大家的競爭,一是看能不能僥倖把對方淘汰出局;二是占據好位置,取得主導權。難怪ofo創始人戴威會說:「在公司創辦初期,擴張要比防禦重要的多,越快的使用資金就會越有效,募集到的資金越多,就會變得更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控制市場。」明知機械鎖有很多漏洞就是不改變還加大宣傳,以期占領市場。
除了 押金金融模式這個最賺錢的模式, 還有很多後續的延拓金融服務:比如:APP廣告與增值服務模式,APP擴展金融等。
明白了嗎, 共享單車就是這樣獲得資本的狂熱追捧的。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