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操辦喪禮、誦經的道士來說,任務卻是要為亡者和家屬帶來解脫。他們被人信任,被人相信能牽引亡魂通往更好的世界。喪禮上唱誦的經文,或許就能被視為那頭的語言。

趙坤利的孩子趙裕旺(右)也跟隨父親腳步,成為福建道士。(圖:星洲日報)
人們多不能坦然面對死亡。眼前伴隨自己走過多少日子的人,突然或是即將在生命中消失,總會讓人陷入恐慌和抗拒,甚至不知所措。死亡對家屬而言是結束,對操辦喪禮、誦經的道士來說,任務卻是要為亡者和家屬帶來解脫。他們被人信任,被人相信能牽引亡魂通往更好的世界。

喪禮上唱誦的經文,或許就能被視為那頭的語言。
「那頭」,除了是最遠,亦是最陌生的遠方。遠得仿佛需要使用另一套語言與工具,才能完成溝通、撫慰與交接的任務。
伴著中元節的到來,這星期就由廣東籍貫的道士梁耀鴻、福建籍貫的道士趙坤利,以及專研道教歷史與文化的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嚴家建博士,帶領大家窺探喪儀經文的奧秘,看經文如何建構出特殊的生死美學。
一位又一位的弔唁祭奠者走到亡者靈位前,手撚清香緩緩三鞠躬。悼念者上前到棺木旁瞻仰遺容,對亡者離去感到惋惜和哀傷。喪禮呈一片愁雲慘霧,親友則端坐在旁,相互慰問近況。
道壇前設立了三清像,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桌上擺放了大磬、木魚、鑼鼓、小鈸等奏樂的法器。身穿黃色道袍的道士整頓好服飾後,鼓鈸響起,嘴裡就開始唱誦科本裡的經文。
「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煉質登仙真,遂成金剛體,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
家屬們跪坐在壇前,有些人難掩悲痛而放聲哭泣,有些人低頭靜默。沉浸在哀傷的氛圍裡,唱誦的聲音仿佛變成了一種撫慰往生者家屬心靈的語言。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重視孝道,父母在世時,孩子好好侍奉至親;死後也要按照禮節辦理喪事,盡兒女責任和孝道。在傳統的中華文化裡,喪禮可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儀式,一種紀念和追悼逝去親友的方式。喪禮也是一場送行,通過誦經法事,讓亡者能順利到達另一個世界。家屬們也能從中找回心靈的平靜和安寧,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送亡者最後一程。
經文內容他們誦什麼
超度儀式開始前,道士口頭上會告知家屬有關即將進行的喪禮儀式,例如:「現在我們請三清公來為你父親做超度法事」、「現在我們替你父親引魂,讓他的三魂七魄回來。」
72歲的趙坤利認為,與家屬對話時一切應從簡,每個流程開始之前只會簡單說明下一個儀式的用意,或告知是否需要跪拜等動作。畢竟時間、人力和精神非常有限,不太可能向家屬解釋經文內容。
他以《啟聖》科本的經文「大道洞玄虛,有念無不契」為例。這句經文是「請神」時所唱誦的經文,恭請神明主持超度法事。常人即使擁有唱誦科本,也未必讀懂這句經文。看見我緊皺眉頭時,趙坤利緩緩地說,這句話指「道」是無處不在,非常虛無玄妙,不存有任何形象。只要誠心念經,一定會有所感應,事情就會靈驗。
擁有三十多年經驗的廣東道士梁耀鴻指,經文的內容包含了儒家思想,例如教導家屬要遵從孝道。遵循傳統儒家傳統文化,一切都有特定禮節。家中長輩逝世,就必須妥當辦理喪事。生前孩子孝順父母,逝世後喪禮是家屬答謝亡者養育之恩的方式。由於經文並非像易懂的白話文,文字過於精煉。當喪家聽不懂經文,自然不會關注道士口中所唱誦的經文。他坦言,部份父親流傳下來的經文科本內容過於深奧,由於教育程度不高,他只能用較長時間,利用方法去消化和理解當中的含義。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第1頁 第2頁
來源:www.sinchew.com.my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加入好友,分享好文給親朋好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