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的傳統觀念中,農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作為禁忌,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
而這個「鬼月」的高峰,無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稱為「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中元節從何而來?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佛教
「七月半」也叫「盂蘭盆節」,這個名稱體現了該節的佛教因子。
「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之難。佛經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其母死後墮於餓鬼道中受苦,目連用神通之眼看到後十分傷心,以缽盛飯運用法力送給母親吃,但是飯一到口邊即化為火焰。
佛祖告訴目連,其母罪孽深重,需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珍餚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眾僧,這樣的功德廣大,才能使他的母親濟度。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兩者融合的影響
民間對先祖亡靈的崇拜,與佛教盂蘭盆節、道教中元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
於是,在受到民間的廣泛認同後,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融為了民間對亡靈的俗信中難解難分的一部分,中元節成了一個關於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華夏民俗節日,整個「鬼月」盛大而豐富的民俗事象系統也因之形成。
「七月半」從未獲得過「鬼節」的正式稱謂,但是以民間的思維去觀照,理解為「鬼節」也未嘗不可。
中元節節俗有哪些?以「禮敬亡靈」為中心
中元節的節俗,圍繞著「禮敬亡靈」這一中心,既有個人/家庭層面上的儀式活動,也有組織/社區層面上的。
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中元節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
祭鬼
清明與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這個「鬼節」與清明不同之處在於,它不但旨在讓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脫超生,而且還顧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這個特殊日子的關鍵詞。
在盂蘭盆會中,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謂地獄中的餓鬼,這項活動的目的是超度亡靈、為孤魂野鬼施食。
「放焰口」在黃昏或晚上進行,活動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誦經、做法,最後由主持用米糧、凈水在四周揮灑,為鬼魂施食。
城隍出巡
城隍爺出巡的儀仗輿從十分壯觀,有活人裝扮的皇隸到諸鬼相,還有旗鑼隊、花燈隊、高蹺隊、彩船隊等等,走遍城內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聲勢浩大的陽間陰府時空穿越的戲劇。
河燈度孤
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而來。民間認為,上元是人節,中元是鬼節,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就是在水裡了。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用木、紙、荷葉等做成荷花形狀,中間點上燈盞或者蠟燭,有的還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放於水中,任其漂流,為的是給亡魂照明引路,讓他們早日到達理想的彼岸。
而人們也相信,如果一盞河燈在水中沉沒,那就是一個亡魂已經投胎轉世,而如果燈漂得很遠或者靠岸,就代表著亡魂到了彼岸的極樂世界。這就是「放河燈」所寄託的美好祝願。
我們每年都會覺得中元普度就是個大吃大喝大拜拜的日子,但是其實中元節是祖先回人間探望親人的日子,也是慶祝豐收的日子,所以再吃這些供品的時候,請偶爾想想我們過世的親人,也許你在吃這些祭品的時候,祂們正慈愛的看著我們呢。最後請應應景,分享給大家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2/node1095399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