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至今40多年 不敢挖隱情曝光!

(ಠ ಠ)| 2016-02-28| 檢舉

秦始皇陵考古團隊不掘是因為?

1974年2月一群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兩千多年世界最大的地下王國,展露在世人面前,至今40年過去了,關於秦始皇陵地宮何時打開卻一直沒有答案。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那為什麼秦始皇陵地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1.資源浪費論

兵馬俑被發現,揭開了秦朝神祕面紗

認為秦陵如果不用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要打開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價值。

2.激勵自豪論

認為發掘秦陵可以吸引民眾的目光,並帶動中國大陸全民參與,凝聚民心,隨之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還可以吸引世界優秀的專家和科研機構獻計獻策,對於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對於培養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處!

3.證實文獻論

《史記》對秦陵地宮記載引發人好奇(圖/時光網)

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秦陵地宮有所記載,如說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使之流動灌輸;令工匠製作弩機弓箭,以防盜墓之賊等等。打開地宮,可以證實《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4.有效保護論

認為秦陵如果不及早發掘,地宮裡的文物只會逐漸腐爛,因為地宮浸水是很常見的事,同時還有其他不測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讓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談保護?只有發掘,才能有效保護。

5.階段發掘論

現階段還沒有個理由挖掘

認為對於打開不打開秦始皇陵,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打開後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誰能說清?現有階段性地漸進式發掘秦陵,便可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研究所需要的保護技術,做到「有的放矢」。

6.學習外國論

認為外國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值得借鑒,有的還以埃及的金字塔的發掘為成功的典範,既弘揚文明又吸引大量的旅遊者,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7.滿足民意論

認為始皇陵是一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來引發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如今民眾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願望想一窺究竟。

面對以上種種議論,考古界人士說,秦始皇陵墓是不是該打開?什麼時候打開?其實這不是由經濟學家,或是部分民眾的意願所決定的,考古畢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51/node92395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